红十字与冬奥同行——中国红十字会参与北京冬奥会服务保障工作综述

时间:2022-03-22

让生命绽放,在温暖中永恒。3月13日晚,北京冬残奥会在国家体育场“鸟巢”营造的无限温情氛围中落下帷幕。至此,中国红十字会继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之后,再次参与冬季奥运会服务保障工作的“双奥”服务之旅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争分夺秒,医疗救援出奇兵

2月7日,崇礼云顶滑雪公园,一名试滑员不慎受伤。999航空救援队员到达现场施救,5分钟后便利用直升机将伤员运送至指定医院。

2月10日上午,北京冬奥会高山滑雪男子全能滑降比赛中,一名瑞士籍运动员受伤,左前臂开放性骨折。999医疗转运型直升机仅用8分钟就将受伤运动员转运到了延庆区医院,比用地面救护车节约了30多分钟,为抢救伤员赢得了宝贵时间。

999专业航空医疗救援的优异表现,赢得了国际雪联医疗委员会副主席珍妮·舒特的高度认可。国际雪联医疗官员汉斯则在工作日志中写下“perfect(完美)”的评价。

航空医疗救援,是中国红十字会参与北京冬奥会服务保障的重要内容作之一。

2019年9月17日,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与北京冬奥组委正式签署合作备忘录。根据备忘录精神,中国红十字会为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提供航空医疗救援、急救转运服务、志愿者急救技能培训、比赛场馆自动体外除颤仪(AED)配置、无偿献血宣传动员等服务保障工作。

此前,直升机高山雪上运动空中救援在我国救援领域属于空白,缺乏各项操作的规范与标准。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筹办期间,直升机医疗保障团队通过近3年的努力钻研和数十次演练飞行,克服大风、乱流、低温等因素,填补了这一空白。

同时,北京市红十字会救援服务中心派出34辆救护车、236名医务服务志愿者担负北京、延庆和张家口3个赛区,国家体育馆、冰立方、五棵松体育馆、首钢滑雪大跳台等4个竞赛场馆,首体速滑训练馆、首体花滑训练馆2个训练馆及主媒体中心、冬奥组委总部、延庆冬残奥会颁奖广场3个非竞赛场馆的医疗保障任务。

根据冬奥组委要求,除正常医疗保障工作外,冬奥组委总部保障车组还为餐饮、安保、物业、武警、消防等多个部门开展AED使用和心肺复苏等应急救护知识培训,完成冬奥总部第四类人员的全员培训工作。同时,他们每天利用空暇时间开设小课堂,为各部门进行专业培训,让总部所有人员都能学习掌握自救互救知识技能。

2月20日,首都体育馆场馆群运行团队专门为冬奥总部保障车组发来感谢信:贵单位派出的12名志愿者态度昂扬、工作认真,以志愿者最美的微笑点亮了首体“最美的冰”“最快的冰”,为这届简约、安全、精彩的冬奥盛会作出了突出贡献。

神器+神技,护冬奥人员周全

冬奥会张家口赛区,活跃着一支专业的赛场救护志愿服务队——河北省张家口市红十字小黄人赛场应急救护志愿服务队。

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期间,他们一直坚守在志愿服务岗位,为服务冬奥的其他志愿服务团队提供应急救护培训,普及AED使用和心肺复苏技能,进行防疫消杀,提供指引服务等。

赛前,中国红十字会在北京、延庆、张家口三个赛区共布设187套红十字冬奥AED一体机,其中北京127套、延庆29套、张家口31套,覆盖三地12个竞赛场馆、6个非竞赛场馆、3个训练场馆、部分冬奥服务区、冬奥社区(学校)、交通场站、高铁站及部分签约酒店和冬奥工作人员驻地酒店。

有了“救命神器”,还要有会使用“救命神器”的人。在疫情防控常谈会的大背景下,北京市、河北省红十字会在总会指导下,克服重重困难,创新培训方式,面向全体奥运志愿者开展应急救护培训,并向涉奥场所工作人员、涉奥城市重点行业和岗位延伸。

其中,北京市红十字会共培训冬奥志愿者、交通等重点行业工作人员20万人次,普及应急救护知识技能200万余人次;河北省红十字会与省卫健委等连续举办冬奥急救技能培训17期,培训赛区保障人员近千人,张家口市红十字会培训教练员、消防员、酒店员工、社区志愿者等1万余人。

“这是红十字精神与奥运精神的有机结合。”冬奥组委相关负责人如是评价。

2月13日,国际奥委会副主席、国际奥委会北京冬奥会协调委员会主席胡安·安东尼奥·萨马兰奇(小萨马兰奇)视察首都体育馆,对该项工作给予高度评价和认可,为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医疗服务保障工作点赞并加油。

赛后,红十字冬奥AED一体机也将作为冬奥设施,成为留给各个场馆的科技医疗遗产,纳入业主单位应急救护体系建设,统一管理,为后续的赛事活动、公众活动提供救护保障,形成长效机制,持续助力城市安全。

“三年前,张家口的AED配置比较少,如今,大部分的公共场所也都配置了AED,除了培训赛场救护志愿者,我们也为47000多人次普及AED知识。”来自深圳的红十字志愿者楚南说,冬奥会志愿服务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我们也会总结经验带回深圳”。

无偿献血,保障冬奥用血安全

冰雪运动充满观赏性与对抗性,也存在较大风险,保障充足的血液储备是保障运动员生命安全的重要举措。

冬奥前夕,北京市红十字会联合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向志愿者特别是特殊血型志愿者发出《争做2022年冬奥会无偿献血志愿者倡议书》。665名志愿者报名成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稀有血型应急献血志愿者,为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提供用血保障。

42岁的田水利是中华骨髓库北京分库第27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2022年春节除夕,他和爱人一起,用无偿献血的方式迎接新春和冬奥的到来。“在新春之际带动家人一起进行无偿献血,不仅可以给自己和家人一个特殊的纪念,也可以在冬奥这个特殊的节点,贡献自己的力量,让病患看到未来,与冬奥‘一起向未来’。”田水利说。

河北省红十字会加强与与省血液中心、张家口市红十字会和血站的工作协调,在张家口市建立9支无偿献血志愿服务分队,注册应急献血志愿服务者2000余人,其中稀有血型捐献者近200人。

张家口市红十字Rh-(熊猫血)救援队就是9支队伍之一。“因为Rh-血型的人非常少,加入我们这支队伍的90余名献血志愿者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希望自己的血能帮助更多的人。”张家口市应急救援协会副会长、市红十字Rh-(熊猫血)救援队负责人贾艳霞介绍,其团队已被纳入冬奥保障稀有血型库,一旦赛事期间有人需要稀有血型用血,队员们将义无反顾贡献自己的一份热血。

为备战冬奥献血的“熊猫侠”还有廊坊稀有血型联盟的献血志愿者们。“为最大限度保障北京冬奥会稀有血型用血需求,我们还成立了两支应急保障队伍,包括一支88人的全血保障队伍,一支20人的成分血保障队伍。”队伍负责人左莹皓表示。此前,她已为备战冬奥献血400毫升。

赛前,廊坊稀有血型联盟为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做了4次备血,41名志愿者共献血16400毫升。“能为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备血,是每一名‘熊猫侠’的骄傲。我们志愿者要保持一个良好的身体状况,饮食清淡、不饮酒、不熬夜,保持24小时电话畅通,如有需要,将以最快的速度就近献血。”廊坊稀有血型联盟志愿者蒋晓虎说。

志愿服务,汇成靓丽风景线

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期间,天寒地冻,红十字志愿者却让人们感受到了心手相牵的温暖。

北京市红十字会相关负责人介绍,冬奥会期间,北京市红十字会在奥森公园、西三环交通枢纽、999救援服务中心及延庆区冬奥广场等处设置了城市志愿服务站点,招募红十字志愿者200余名,开展了具有红十字特色的志愿服务活动。

“这些志愿者全部经过了北京市红十字系统组织的4学时以上应急救护培训,并取得相应证书,既可以向市民宣传普及应急救护知识,又可以在遇有突发情况时运用掌握的急救知识保护群众生命健康,是北京冬奥城市志愿服务的一大亮点。”该负责人说。

在延庆,红十字志愿者王黎黎是当地红十字会冬奥城市志愿服务站负责人,也是志愿者的“后勤部长”。从1月25日延庆红十字城市志愿服务站点启动开始,王她每天往返于家与冬奥文化广场之间,工作十分忙碌。但她说,这是自己过得最有意义的一个年。

“很荣幸我能够以一名光荣的红十字志愿者身份,加入到冬奥会的服务当中,为家乡尽一份力,出一份工。特别是看到被服务的人群和团队成员满意的笑脸,我觉得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王黎黎说。

张家口崇礼站,同样有一支志愿者队伍驻守,负责进站旅客安全检测和健康核验工作,在候车大厅建立瞭望岗、固定岗和巡逻岗,为车站工作人员普及急救知识,他们就是张家口红十字小黄人赛场应急救护志愿服务队。“为了防止意外发生,我们还携带了全自动体外除颤仪和医药箱,可以为旅客提供应急救护。”队长张华说。

据了解,“小黄人”招募还有一个“特殊”条件:需持有应急救护证或医师证、护士证,再经过入队培训,才能成为正式队员。“我们希望能借助这个机会,培育出一批新的师资,让更多人在此次志愿服务中有所收获。”利用空余时间,“小黄人”还积极为列车工作人员及城市志愿者、市民普及急救知识与技能。

张家口市红十字会救援队是另一支为防疫安全值守的特殊队伍。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在高铁机场驻守AED,执行比赛相关车辆的消杀任务,此外还有24小时救护车随时待命,全力为冬奥保驾护航。

“每天早上5时就开始消杀出发车辆,若当天比赛结束得晚,待送走观众回来,再完成消杀任务可能已经是第二天凌晨2时了。”2月2日上岗,队员郝伟过年也没有回家团聚,但他依然热情高涨,“虽然辛苦,但是收获颇丰,意义不凡,是我将珍藏一辈子的美好回忆”。

聚是一团火,散作满天星。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已经结束,但圆满完成北京冬奥会服务保障工作的志愿者们表示,这一刻是终点,更是起点。他们将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之中,继续传承“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弘扬志愿服务理念,与中国红十字会一起继续前行,一起向未来。

记者  贺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