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导航:首页 >> 红十字志愿服务与青少年工作 >> 正文

践行人道初心 培育时代新人

——从红十字文化视角看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路径

时间:2022-05-24

处在世界动荡、社会变革、信息多元的时代,作为人类进步、社会发展的基石,国民教育该承担怎样的历史重任与使命担当,如何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性问题,成为关系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的重大命题。

立德树人:教育的根本任务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明确将“立德树人”写进教育方针,抓住了教育的本质要求,明确了教育的根本任务,不仅从教育的核心本质上回答了上述问题,也进一步丰富了人才培养的深刻内涵,具有里程碑意义。

从时空角度来说,立德树人与中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早在春秋时期,无论是《左传》的人生三不朽之说“立德、立业、立说”,《管子权修》中“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百年之计,莫如树人”,还是《礼记·大学》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将“德”字立于首位,强调道德之于个人、之于社会具有基础型意义。

从认识角度来说,立德树人的提出,一方面是将过去几十年的经济化教育、政治化教育回归于教育的本质,即“人的发展的未完成性,决定了教育的必要性”,教育就是人的教育、德的教育,使我们对教育的认识完成了从社会向人、向德的转变,明晰了“以人为本,以德为先”的教育才是最大的根本。另一方面,它的提出不仅源于对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中可能出现的社会道德水平滑坡的危机认识,更出于对整个社会、整个国家、整个民族在未来进步与发展的战略思考,在思想层面形成了“赢得教育,就是赢得未来”的认识高度。

红十字文化:践行理念的必要选择

在认识立德树人的社会背景与时代意义的同时,如何结合自身实际,选择合适的教育载体或工具,让践行立德树人的过程丰盈、样态立体,进而实现“德”蕴于内,“人”显于外的教育目标,值得所有教育工作者去认真思考并系统规划。

作为有着150余年历史的国际红十字运动,其本身蕴涵的以“人道、博爱、奉献”为符号的文化内涵不仅扎根于人类的精神文化,昭示着人类的一种文明与进步,还组成了“人道是价值观,博爱是指导原则,奉献是行为方式”的逻辑关联,成为世界不同文化中伦理道德观念的共同符号与结晶。尤其在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立德树人”的今天,其更具有独特的三个属性,是学校教育的必要选择。

一是教育性。在红十字文化中,“人道”倡导人心善良,要给予人世苦难的关切与同情,学会对生命的敬畏与尊重;“博爱”强调弘扬爱心,对所有生命施与关爱,而“奉献”则是志愿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体现,是一种人道与博爱的行为表现。显然,这种文化主旨非常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最直接的教育性。

二是实践性。红十字文化不是一种抽象的、孤立的文化现象,而是具体的、生活化的存在。大到国际援助、抗震救灾,小到捐资捐物、救护包扎⋯⋯所有这些都是红十字文化的存在现象。这种现象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广泛的认知场景与参与空间,让他们能够在这样的存在现象中获得行为尝试与实践,并让道德认知伴随认知与技能的提高而获得一次次升华。它远比虚拟的假设、空洞的说教来的真实与直接。

三是延展性。随着红十字运动的不断发展,其原有的文化内涵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延展。仅从1962年至1995年世界红十字日主题的梳理中就会发现,其内容已逐步延伸至更广泛的领域,涉及生命理念(生命至上,生命平等)、救助伦理(弱者优先,维护尊严)、自救文化(科学避险,积极防范)、公益思想(责任勇担,专业志愿)等方面。这些在今天看来都是基于人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精神支撑的基本构成,是推进立德、实现树人的宝贵资源。

综上所述,红十字文化主旨已突破人们的习惯认知边界,其内涵价值及外延功能与立德树人理念高度契合,与学校教育使命彼此呼应。它不仅是一个专属符号,还是一种具有引向性与实践性的育人载体与抓手,可以使受教育者浸润灵魂、滋养身心、修行品德。

“红孩儿”的实现路径与过程

以上海市闵行区世博小学为例,2016年以来,学校在“放眼世界,博学雅正”办学理念引领下,将红十字文化作为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力抓手,以“红”为活动标识、以“红孩儿”为教育序列,精心设计三大路径与三个对应目标(简称“3+3”行动),形成了一定的教育成效与社会影响。

编制“红课程”,明德于文。学校围绕“立德树人”这个主题,对教育的本质任务进行精准解读,对学校的现有基础进行深入解析,对红十字文化的内涵进行维度解构,不断生成新的教育视角与认识。

在笔者看来,学校教育的终端是培育未来人与社会人。这两个根本的教育属性决定了学校教育不单是眼前的、基于知识与技能的教育,还应该是基于孩子的未来去奠定必要而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基石的教育。学校现有的红十字活动应纳入课程教育范畴,从系统性与序列性凸显其特有的育人价值与功能,让亨利·杜南、南丁格尔这些红十字丰碑式代表人物成为学生的立德标杆,让“人道、博爱、奉献”成为学生“情感价值”“人生态度”“精神境界”“社会道德”的品质标志。

为此,学校组建课程研发团队,以《红十字文化背景下德育校本课程的实践研究》区级重点课题为背景,致力于课程目标的育人性、课程内容的明德性、课程评价的人本性等方面的完整架构,旨在通过系统的课程学习,促使全体学生在课程认知中感知人物生平与精神品质,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在实践体验中获得救护知识和技能,懂得生命至上;在社会活动实践中传播红十字文化,增强践行红十字精神的意识与能力同时,我们还创建“博爱大课堂”,将课程学习与少先队活动进行高度融合,构建了以“行善”“感恩”“责任”为主题的体验式活动序列,让红十字文化的育人价值得以充分显现,让全体孩子在活动过程中形成生命态度、品行观照和成长自觉。

创建“红环境”,修德于行。生命的成长源于阳光、空气与土壤。多年来,学校将“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文化与自身的“博爱”文化进行勾连,积极打造“红育”环境,既注重它的广域性,又突出它的浸润性。

学校每学年召开红十字代表大会,选举红十字理事会,建立工作运作机构,为扎实开展工作提供组织保障;每年举行隆重庄严的一年级“红孩儿入会仪式”,强化“红”组织的造血功能,为学校红十字会增添新鲜力量。学校还精心布局红十字教育可视化板块,积极打造具有教育性和体验性的实施环境,先后开辟博爱园、生命安全体验基地、红色走廊、专题橱窗等“红育”阵地。其中,由学校征集红十字会员方案,2019年改建而成的红十字青少年活动室的出入率为最高。它既是学校红十字会的成果展示室,也是红十字工作的会议室,还是红十字会员的社团活动专用教室。从醒目的会徽会旗布置、红十字胸卡及袖章设计,到红十字宣传橱窗及卫生评比板报的开辟,再到卫生保健箱等各种专用器具的巧妙放置,无一不是红十字会理事们的创意成果,无不散发着红文化的浓厚氛围,让每一个孩子浸染其中,萌生善的种子、爱的嫩芽。

培育“红活动”,润德于心。只有坚持以人为本,从思想认识上厘清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德”的含义,在方法形式上契合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认知水平,在内容选择上贴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道德基础,才能真正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入每个学生的内心,生成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的家国情怀,建立正确的道德规范与价值取向,逐步形成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行动自觉。

基于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实践需要,世博小学于2019年启动红文化背景下的“红活动”的整体设计,将学生生活世界中最为关注、最为期盼的“节日庆典”作为主要元素,以“德”为中心,以“知德”“习德”“铭德”为三个活动维度,推动红十字文化教育走向深入。

“声和则响清,形正则影直。”这几年,世博小学的“红孩儿”茁壮成长,一个个区“美德少年”、区“新时代好少年”如小荷露尖角,一批批“红志愿小队”“红家风家庭”如沐春而拔节;而学校荣誉墙上那“上海市红十字特色项目一等奖”“上海市红十字工作示范校”“全国红十字模范单位”也不无闪射出耀眼的红光⋯⋯所有这些,都是对世博小学以红十字文化践行教育根本任务,助力学生立德树人的最好实证。

作者:王燕  上海市闵行区黄浦一中心世博小学校长,本文系“人道映初心  启航新征程”纪念上海市红十字会成立110周年研讨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