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导航:首页 >> 红十字志愿服务与青少年工作 >> 正文

浅谈如何开展高校红十字志愿服务

——以合肥学院红十字会为例

时间:2022-06-10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红十字工作的通知》指出,“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红十字工作的重要意义”,明确“依托学校特色成立红十字志愿服务队伍,在学校红十字会直接指导下开展志愿服务。引导、支持红十字志愿服务队伍策划和组织实施志愿服务项目,打造红十字青少年志愿服务品牌”。团队、项目、基地是促进志愿服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三要素。优秀的志愿服务离不开高质量的团队,优质的项目以及稳定、持续的基地,三者充分发挥合力才能使志愿服务产生最大的辐射效应。本文以合肥学院红十字会为例,从“团队+项目+基地”的角度浅谈如何开展高校红十字志愿服务。

基石:高质量的红十字志愿服务团体

志愿服务的行动方式,是建构开放合作的行动系统。因此,志愿服务不是志愿者个体劳动的集合,而是众多志愿者为了实现同一目标而共同开展的一项集体行动。高质量的团队才能具备高质量实施志愿服务项目的能力,才能更好地服务志愿服务对象。

围绕红十字精神,增强团队凝聚力。一个高质量的团队是有其精神内核的,这种精神内核能最大限度地将团队成员凝聚在一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红十字是一种精神,更是一面旗帜。合肥学院红十字会的成员在红十字精神旗帜的感召下,自愿、无偿加入红十字组织,组成了一个有共同红十字精神内核的团队。合肥学院红十字会现有稳定数量的志愿者、固定的办公区域,下设办公室、组织建设部、宣传部、新媒体部、财务部、志愿服务队六个部门。

“传帮带”的优良传统,助力持续性发展。高校红十字志愿服务团队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志愿者的迭代频繁,且一般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大学生多为低年级学生。合肥学院红十字会的志愿者也显示此特征,其发展过程大致为:大一新生加入团队,通过参加活动大二成为志愿骨干,大三会因为学业、就业等因素离开团队。在此基础上,团队实行以老带新、以老促新的传帮带式志愿服务队伍建设,实现了红十字志愿团队成员呈梯队分布,保障了志愿服务骨干人才不断层,促进高校红十字志愿服务形成良性的持续性发展模式。合肥学院红十字会成立于2007年,十四年来共有三千多名大学生红十字志愿者一届届薪火相传,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

加强培训,提升志愿服务能力。积极推动合肥学院红十字会骨干志愿者走出合肥,在学习与对比中,找出差距,提升自身素质,如推选骨干志愿者参与总会举办的全国红十字青年骨干训练营,上海红十字会举办长三角地区红十字青少年骨干训练营等;在高校换届时,参加市红十字会组织高校红十字骨干志愿者参与业务培训,让骨干志愿者对红十字志愿服务以及各类项目熟知,做到心中有数,从而更好地做好红十字志愿服务工作。

桥梁:多元、优质的红十字志愿服务项目

项目是志愿者与志愿服务对象之间的桥梁。只用实施好项目,志愿者才能完成既定的志愿服务目标,志愿服务对象才能获得满意的服务。

开展不同种类的项目,满足多元需求。红十字志愿服务应满足服务对象与参与者的不同需求,合肥学院红十字会通过争取项目,立足红十字主责主业,历年来开展各类公益活动340多项。一是积极申请总会、省红十字会项目,牢固树立项目意识、品牌意识。二是发挥自身优势,聚焦应急救护培训、无偿献血、造血干细胞捐献、防结核宣传等开展各类红十字志愿服务活动。

项目化运作,打造志愿服务品牌。通过项目化的运作,使志愿服务活动系统化运作,在科学有效的设计、实施、总结等过程中,促进项目持续性发展。合肥学院红十字会将志愿服务活动按照项目化方式运作,不断总结经验,促进红十字志愿服务更好地发展,打造志愿服务品牌,并多次申请成功安徽省红十字会益行计划项目。

支撑:稳定的红十字志愿服务基地

具有稳定的红十字志愿服务基地,可以有效避免服务地点不稳定、不长久,导致因无法开展长期合作,使服务团队与服务对象无法建立良好的沟通与合作机制。合肥学院红十字会以本校为主要阵地,并辐射周边,将校社形成合力,资源共享,坚持社会化运作模式,立足于周边社区、养老院等,开展了一系列红十字志愿活动,在群众中宣传弘扬红十字精神和人道主义宗旨,提高了群众对红十字会的知晓率。

立足本校,扩大红十字影响力。高校本身是志愿服务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红十字组织作为高校的组织之一,有必要在高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守住阵地,扩大红十字知晓率与影响力。合肥学院红十字会作为全校68个学生社团和8个公益志愿者服务组织之一,在校内开展深入浅出、形式多样志愿服务活动,如应急救护、无偿献血、阳光捐书等志愿活动,持之以恒,打造品牌项目,在高校组织中独树一帜,学生青睐度高,提高了本校青年学子对红十字会的认同感。

加强校社联动,拓展志愿服务广度与深度。首先政校联动,组织、动员红十字志愿者参与政务主办的各项志愿服务活动中,从而不仅能鼓励更多高校红十字志愿者加入志愿者行列,也让大学生们增加了更多的社会实践认知。合肥学院红十字会除了响应上级红十字会举办的各类活动,还积极参加各级政府举办的活动,如积极响应合肥市禁毒委员会办公室号召,开展“远离新型毒品,成就健康未来”相关活动等。

其次,校地联动,结合高校所处的地理位置,与周边社区进行有效联动,参与到社区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来,增加红十字志愿者的成就感与归属感。合肥学院红十字会与学校周边的杏林街道、常青街道、淝南家园、合肥振亚老年护理院等合作,走进社区、走进养老机构,开展关爱老年人、关爱儿童等活动。

充分发挥“团队+项目+ 基地”要素合力

在“项目+基地+团队”模式实施下,合肥学院红十字会荣膺全国红十字模范单位、安徽省红十字会模范校,连续多年获安徽省无偿献血先进集体、安徽省优秀大学生社团等30余项各类荣誉。接下来,还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进一步发挥要素合力,充分汇聚高校红十字会资源、弘扬红十字精神,助力形成向上向善、诚信互助社会风尚。

开展深度培训。高校红十字志愿服务志愿者普遍充满热情,但是做好志愿服务,还需要技能、组织与管理能力等其他要素。因此,有必要对高校志愿者进行深度的培训,尤其是骨干志愿者。比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训方式、指导老师一对一的有效指导等,进而促进高校红十字志愿服务团队能力不断提升,更好地承接项目,提高服务对象的满意度,志愿者成就感得到更大满足,逐渐形成良性循环。

积极争取更多的项目与资金。《关于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的意见》中,明确“各地各有关部门和符合条件的事业单位、群团组织要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指导意见》和《政府购买服务管理办法(暂行)》有关要求,充分发挥志愿服务成本低、效率高,志愿服务组织灵活度高、创新性强的特点,积极支持志愿服务组织承接扶贫、济困、扶老、救孤、恤病、助残、救灾、助医、助学等领域的志愿服务,加大财政资金对志愿服务运营管理的支持力度。”高校红十字会除了争取红会系统的项目外,也可积极争取其他部门的项目,促进品牌志愿服务的建立。

项目内容与服务对象需求精准匹配。精准志愿服务是志愿者的服务内容和服务对象的需求精准匹配,达到“按需供给”。高校红十字志愿服务应在延续之前项目的同时,通过访谈、问卷等量化研究、志愿活动事后评估等方式深入了解服务对象,精准识别、判别志愿服务对象的需求,充分满足服务对象的真实需求,避免志愿服务错位,造成资源浪费,最终形成一套精准志愿服务工作的长效机制。

建立常态化的激励机制。高校红十字志愿服务团队的成员是大学生,常态化的激励机制可提升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高校红十字会目前的激励方式一般为:榜样、情感激励、志愿服务时长认证、星级志愿者评定等,还需进一步构建常态化激励机制,开辟多元化的激励途径,如社会荣誉激励、物质激励等。

高校红十字志愿服务是作为实施素质教育、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作为推进红十字会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进一步加强高校红十字会发展,通过建立具有凝聚力的红十字团队,培训优质项目和对接校内外服务基地,实现高校红十字志愿服务的常态化、项目化,合肥学院红十字会的经验或可供参考。

陈圆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