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导航:首页 >> 地方工作动态 >> 正文

推动创建红十字交叉学科 培养复合型人道公益人才

时间:2022-07-15

今年2月,山东工商学院和浙江工商大学获得教育部批准,正式开设“慈善管理”本科专业,开启了中国慈善管理本科人才培养的新纪元。作为全球首个红十字专门学院,红十字国际学院自2019年创建以来,在推动创建红十字交叉学科、培养复合型人道公益人才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下面就红十字会与慈善组织、人道教育与慈善教育、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三个方面问题与大家进行交流探讨。

关于红十字会与慈善组织

红十字会与慈善组织的关系,社会上有很多人分不清,认为红十字会就是慈善组织,包括公益慈善领域的有些专家学者对此也有模糊认识。我想强调的是,红十字会有慈善的职能,但红十字会并不等于慈善组织,或者说,红十字会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慈善组织。按照红十字会法的定义,他是“从事人道主义工作的社会救助团体”。也就是说,红十字会是“从事人道主义工作”的人道组织,不能简单说是从事慈善工作的。因此,红十字工作者也被称作是人道工作者。

红十字会与慈善组织之间的区别,可以从国家立法和国务院文件、政府工作报告中得到印证。比如,有红十字会法,也有慈善法,2016年慈善法颁布,2017年新修订的红十字会法颁布。2012年国务院出台《关于促进红十字事业发展的意见》,2014年国务院又出台《关于促进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这两份文件还有个细微之处,就是前者是“意见”,后者则是“指导意见”,个中含义和区别,不难体会。在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工作报告中,“发展红十字事业”和“发展慈善事业”往往是并提的,互相并不包含。那是不是说红十字会与慈善组织、人道与公益慈善之间,是相互分隔或对立的呢?那肯定不是。红十字会与慈善组织之间有分有合有交叉,彼此既有融合又有区分。比如,红十字会要协助政府履行日内瓦公约,传播和实施国际人道法,保护战争和武装冲突中的受难者,包括战俘和平民,这就不是一般慈善组织的职能;还比如,红十字会开展的“三献”工作(无偿献血、造血干细胞捐献、遗体和人体器官捐献),也不是一般慈善组织能够做的。

但两者也有共通之处,比如关怀弱势群体,救灾救助、扶贫帮困、助医助残等。可以说红十字会与慈善组织既不是两个同心圆,也不是两个并列圆,而是两个交叉圆,交叉的那部分就是慈善。红十字会与慈善组织之间的区别和融合,也说明人道教育与慈善教育之间同样是有区别和融合的。

关于人道教育与慈善教育

红十字运动自1863年在欧洲诞生,从致力于救护战争和武装冲突中的伤兵,扩展到保护战俘和战争中的平民,进一步延伸到保护人的生命健康、维护人的尊严以及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红十字运动成为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庞大、影响最深远的世界性人道主义运动。

联合国、奥林匹克运动、红十字运动是在全世界影响最大的三大国际组织(运动),在三大国际组织(运动)中,联合国和奥林匹克运动都有自己的大学或学院。联合国于1973年在日本东京创办了联合国大学,致力于联合国所关心的有关人类生存、发展和福利等紧迫问题的研究,促进《联合国宪章》规定的和平与进步事业。国际奥委会于1961年在希腊雅典创办了国际奥林匹克学院,这是一个进行奥林匹克学术研究和教育的机构;俄罗斯2010年在索契创办了一所奥林匹克大学,致力于培养奥林匹克运动以及国际体育产业所需的各种专业人才。但拥有150多年悠久历史的国际红十字运动,在2019年之前却没有一所专门培养人道工作者、研究红十字运动的大学或学院。

创办一所红十字大学或学院,一直是红十字人的梦想。在中国红十字会会长陈竺的支持和推动下,2019年8月31日,由中国红十字会、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和苏州大学联合创办的红十字国际学院正式挂牌成立。这是国内也是国际上首个红十字学院,其创办填补了红十字运动发展史上的一项空白。

红十字国际学院的理念是“共建共享”,即共建国际学院,共享人道教育。人道教育是为红十字运动和人道公益事业培养专门人才的专业教育。人道教育与慈善教育有许多是共通共享的,彼此不是分隔和对立的。2021年,由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敦和基金会主办的“中国高校公益慈善教育论坛”上,首批40家高校联合发起《关于共同推动中国高校公益慈善教育的倡议书》,其中有一条,“助推慈善事业长期可持续发展,促进慈善教育与人道教育融合互补,为共建美好社会贡献智慧和力量”,就是来自我们的建议。

以红十字国际学院为例,人道教育与慈善教育的融合互补可以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师资可以共享。截至目前,红十字国际学院一共聘请了国内外28位专兼职教授和客座教授,其中的一半是来自公益慈善领域,如郑功成、王名、王振耀、邓国胜、周秋光、师曾志、黄浩明、金锦萍、张强等。而研究国际红十字运动、中国特色红十字事业以及国际人道法等方面的专家教授只占其中一小部分。

二是教材和课程可以共通。学院教材和课程除了人道教育方面的专业教材、特色课程外,如中国特色红十字事业、国际红十字运动、中国红十字会运动简史、国际人道法、国际人道组织、人道伦理学、人道经济学等,其余几乎一半的课程基本与慈善专业教育的相关课程相同或相似。

三是培养对象可以融合。学院除了本科微专业的全日制学生以外,招收的硕士学位课程班、人道事务高级研修班、国际人道法暑期班的学员,并不都是红十字工作者,有三分之一是来自公益慈善组织和其他社会组织,还有一些是来自相关政府机构、高校、企业和媒体。

四是就业渠道可以多元。学院毕业或结业的学生和学员,既可以报考政府相关部门的公务员,也可以报考各级红十字会和相关事业单位,还可以应聘其他公益慈善组织和国际人道组织(如“国际人道工作实务”微专业学生),一些企业基金会和社会责任部门也有此类人才需求。

关于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

红十字国际学院成立伊始,先后设立了包括红十字运动、国际人道法、应急管理、人道救护、资源动员与人道传播、“一带一路”人道合作等8个教学研究中心,聘请了国内外人道公益领域的知名专家教授担纲中心主任,启动了12项重点课题的理论研究。

在人道公益人才培养方面,一是创办本科微专业,面向不同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辅修红十字运动及人道公益专业课程,讲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已经开办了“国际人道工作实务”微专业,还将开办面向本科生和研究生的“人道公益实务”微专业。

二是招收培养硕士研究生,为行业培养研究性、专业型人才。学院与苏大社会学院合作,开办了两年制社会学(人道工作方向)硕士学位课程;即将与苏大公共管理学院合作,面向红十字系统和公益慈善领域招收“人道公益事务管理”方向的在职专业硕士研究生(MPA);还与苏大法学院、医学院、护理学院、公共卫生学院等六个学院签署了合作协议,将以双导师制的方式联合培养人道公益方向的硕士、博士研究生。

三是开展继续教育项目,开办了一年制的人道事务高级研修班,短期的有红十字领导干部培训班、青年人道骨干培训班、国际人道法暑期班、国际人道合作研讨班等。

目前,学院在人才培养方面刚刚起步,基础十分薄弱,仍存在许多不足。主要短板在于专职师资力量不足,专业教材缺乏,缺少配套的教学资源。聘请的兼职教授和客座教授本职工作压力大,投入学院的精力有限,参与的可持续性面临挑战。

红十字人道工作和公益慈善工作一样,是个门槛极低也极高的职业,凭一腔热血也能涉足,但是作为一项事业,要把它做好做大做强,就需要多学科的知识储备和相关专业能力。一个合格的红十字人道工作者,不仅要承担保护战争冲突中的伤者、病者、战俘和平民的职责任务,还要在自然灾害、重大疫情等突发公共事件中展示专业的救援救助能力、资源动员能力和宣传传播能力,特别是在提升红十字组织治理能力、实现数字化转型、全面履行红十字会法定职责的过程中,迫切需要具备多方面的学科知识和专业技能。

国际红十字组织和先后成立的亨利·杜南学院、索尔费里诺学院对红十字运动做过很多研究和探索,不断深化拓展红十字运动的理论与实践,推动国际人道法成为较为完整的国际法分支,形成独到的法理体系和丰硕成果,在战地救护、卫生健康、防疫救灾、社区发展、志愿服务等方面也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众多培训课程,编印出版了很多书籍。但是,截至目前,还没有创建一个涵括红十字运动所有业务领域的专业学科。

在现代大学教育体系中,学科是专业的安身立命之所,是理论研究、学术生产和人才培养不可缺少的平台。有了学科支撑,将为红十字运动的研究和发展开辟巨大的空间。因此,推动红十字交叉学科建设,既有利于总结百年红十字运动的实践和理论成果,也有利于红十字人道公益事业在学术、学科上形成体系化和机制化的发展。

当前,建立交叉学科正逐渐成为当代科学发展的重要趋势。学科交叉的优势在于融合不同学科的范式,通过资源整合和思想交融,以整体化思维综合性解决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促进多学科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在我国普通高等学校一共分有13个学科门类,2020年新增了第14个学科门类,即交叉学科。在原有的13大学科门类中,红十字人道工作在许多学科门类中均有涉及。比如法学门类中的国际人道法、人道外交、国际组织、社会学和社会工作等;管理学门类中的应急管理、财务管理和非营利组织管理等;哲学门类中的人道伦理学;经济学门类中的人道经济学;医学门类中的预防医学、灾难医学、护理学等;教育和文学门类中的心理学、语言学、传播学、广告学等;历史学门类中的红十字运动史研究等。现实的情况是,红十字人道公益事业在高校还没有建立专门学科,基本处于边缘化。随着国家将第三次分配纳入基础性制度安排,高度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对促进共同富裕的作用,我国人道公益慈善事业将迎来发展的新时代。因此,让人道教育和慈善教育进入高校课程体系,整合人道公益人才培养体系和学科点势在必行。

人才培养体系和学科点需要对应专业课程,课程设置关系学科影响力和人才培养。有课程才有人才需求,有人才需求才能有学科发展。中国红十字会会长、红十字国际学院名誉院长陈竺指出,红十字事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撑,红十字国际学院要积极推进红十字交叉学科建设,引进高水平人才和师资力量,探索学科融合新路径,为保护人的生命与健康、促进社会进步和国际人道主义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目前,红十字国际学院与苏州大学出版社合作,正在组织编写(译)一套“红十字交叉学科基础研究丛书”。既作为红十字运动研究者、人道教育和实务工作者开展相关研究的基础资料,也作为红十字国际学院的教学参考书。第一辑的书目有:中国特色红十字事业概论、国际红十字运动概论、中国红十字运动简史、国际人道组织概览、人道经济学、人道伦理学等。这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同时也是一项填补空白的新事业,任重而道远。我们热切希望人道公益慈善领域及相关学科的专家学者,也包括具有实践经验的实务工作者,积极支持和参与红十字交叉学科的创建及基础研究丛书的编写,吸纳人道慈善领域最新的理论成果和红十字运动的创新实践,融汇建立新的红十字交叉学科,构建红十字人道工作者应当具有的完备知识体系,培养面向世界和未来的复合型人道公益人才。

我们愿与各兄弟院校、各相关学科的专家学者一起,携手共进,不仅在人道教育中融入慈善教育内容,也希望在慈善教育中加入人道教育内容,推动交叉学科门类下的人道慈善教育实现融合互补、共通共享,为培养更多复合型的人道公益人才,促进我国人道公益事业可持续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王汝鹏  中国红十字会原副会长、红十字国际学院院长。本文系作者在“首届全国慈善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研讨会”上的发言,本文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