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导航:首页 >> 遗体和人体器官捐献 >> 正文

“我不觉得自己做了什么伟大的事”

——记人民教师、“大体老师”刘贤林

时间:2022-08-02

“人总是有这么一天,其实我也算不上什么奉献,想到哪儿就做到哪儿,就想临终时把遗体捐出去。”7月2日,在江西省肿瘤医院安宁病房,刘贤林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60岁,这是他生前许下的遗愿。

瞒着家人报名了遗体捐赠

刘贤林是吉林人,曾是一名教师,后随家人来到江西南昌工作,2021年被确诊为胃癌晚期后,一直以顽强的毅力与病魔进行斗争。

“其实比较早之前,父亲也说过胃痛,但一直没当回事,比较严重了才去医院,谁想到已经是胃癌晚期。”刘贤林的女儿刘女士说,父亲确诊后一直积极治疗,“但化疗、癌痛真的让他特别痛苦,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后来一直在家疗养”。

今年5月27日,刘贤林入住省肿瘤医院安宁病房,准备在医院走完人生最后一程。入院后,他告诉家人,去世后想要捐献自己的遗体。一家人这才知道,在家疗养期间,父亲就瞒着家人报名了遗体捐献。

刘女士表示,在生活中父亲是一个正直善良、和蔼可亲、朋友很多的人,但她从没想过父亲想要捐献自己的遗体,而且是全身捐献,因为大多数人可能都想要落叶归根。“家里人一开始确实有过纠结,心情也很复杂,后来渐渐接纳、理解、尊重父亲的决定,这是很‘新潮’的做法,也是有意义的事情,父亲真的很伟大。”

对于遗体捐献,一直照顾刘贤林的护士深表敬佩:“刘叔,您很伟大,真的。”刘贤林却认为,人都有这么一天,大家都想开一点,“我不奉献、他不奉献,那谁奉献呢?没什么伟大的。”

刘贤林笑称,做出这个决定并不容易,他给自己做了思想工作后,还要给家人做思想工作。说到这儿,他抬起左手想握住女儿,但因为没有力气,仅仅碰了碰就垂在病床上,女儿拿起他的手紧紧握住,强忍着悲痛点了点头,表示支持并将帮助父亲完成心愿。

让生命在爱和奉献中延续

7月2日下午,刘贤林因病与世长辞,享年60岁。在病房里,家属、医生、护士等为刘贤林举办了追思会,床边放满了鲜花,家属悲恸大哭。江西省南昌市红十字会遗体捐献协调员周萍赶到病房,按照生前意愿,其家人在周萍的见证下签署捐赠协议。

“我完成了父亲的心愿。”刘女士红肿着眼睛、强忍悲痛。刘女士说,她丈夫是学护理出身,之前也会接触到“大体老师”,他们清楚由于数量少,一位“大体老师”可能会供很多学生观察,但没办法让学生上手做实验,“没有人做这样的事,医学就很难进步,我父亲可能也是这样的想法。”

简短的道别后,刘贤林的遗体被捐献专用车接走,成为抚州医学院一名“大体老师”。

周萍表示,一般是一两年时间,当超过使用临界点时,医学院会将“大体老师”送去殡仪馆焚化,然后将骨灰安葬在纪念园,“红十字会将把捐献者的名字镌刻在遗体捐献者纪念碑上。每年清明时节,将组织家属、志愿者们一起往前纪念园缅怀纪念,表达对捐献者的崇高敬意。”

截至今年3月底,江西登记遗体器官捐献志愿者12万余人,成功实现遗体、器官及组织捐献1589例。

朱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