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人道文化 弘扬延安精神
时间:2022-08-19
陕西乃至西北地区的红十字运动历史最早可追溯至1911年10月24日,辛亥革命陕西起义的第三天,由康毅如先生发起创立西安市红十字会,以服务社会、博爱人群为宗旨,自愿承担起战场救护工作,康毅如任首任会长。
抗日战争期间,西安屡遭日机轰炸,西安红十字会及附属红会医院从未停止救护治疗工作。除在东城设立救护站,组建救护队(担架十副、救护员十人、自行车十辆)救护伤员外,1937年还在长安县的杜曲镇设立红会医院分院收容受伤军民。据统计,期间共收治负伤官兵1428人,难民304人,掩埋难民尸体138具。
1937年后,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先后派往陕甘宁边区的医疗救护队有红十字第7队、第23队、第25队、第29队、第33队、第35队、第54队,还有国联防疫一团三组等。抗战初期的陕甘宁边区,医务人员、药品以及医疗器械都极度匮乏,前线负伤转运后方的伤兵使得原本就十分落后的医疗条件更显得捉襟见肘。而随着广州、武汉的失守,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敌后战场成为日军进攻的重点,国民党方面则对陕甘宁边区进行封锁,使得边区的医药资源补给“难于上青天”。红十字医疗队的到来,带来了大量的医疗器械和物资,充实了专业医护人员,为陕甘宁边区的医疗卫生事业,为抗战的胜利都做出了巨大贡献。
延安时期,中国红十字会还直接或间接为延安输送了许多高级医务人员,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傅连暲、金茂岳、侯健存、桑佩恩、侯道之、谢景奎、姜传习、张柏英、李汇文、蔡子白、王学礼、邵达等。如红都名医金茂岳,毕业于齐鲁大学医学院,获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加入中国红十字会,在延安,由他接生的新生儿达3000余人,其中包括毛泽东的女儿李讷、贺龙的儿子贺鹏飞等。毛主席为金茂岳题词“努力救人事业”。朱德题词“不但医人还要医国”。周恩来题词“为边区卫生工作创新纪元”。
中国共产党在积极进行抗日救国的同时,将革命的人道主义与红十字运动结合起来。在宝塔山下创办了抗战时期独一无二的延安日本工农学校,改造战俘,堪称践行人道主义的典范。
延安日本工农学校成立于1940年10月,根据学员的文化程度和思想觉悟,开设ABC三个年级。A年级的学生大都是刚被俘虏的士兵,主要教他们学习社会主义基础理论;B年级的学生是和八路军共同生活一年以上的士兵,主要学习资本主义的政治和经济;C年级的是俘虏时间较长,思想觉悟较高,主要学习苏联共产党史。除了正常的课堂教学和主课学习外,学校还举办讨论会、研讨会、讲座、演出等活动。日俘在接受教育后,思想大都发生了转变,他们积极投入各种反战宣传和瓦解日军的工作,他们组织了许多反战团体,如在华日人反战同盟延安支部、在华日人共产主义同盟本部、日人解放联盟延安支部等。更重要的是,中国共产党从抗战初期就坚守人道主义,播下和平的种子,在战后的日本依然开花结果,大批在延安日本工农学校学习过的日俘战后回到日本后,成为促进日本国内和平、反战和争取中日友好的重要力量。
目前,延安红十字文化传播教育基地布展工作已全面完成,具备随时开馆条件。该馆重点展示延安时期中国红十字会对陕甘宁边区乃至整个抗战胜利所做的积极贡献和中国共产党早期践行国际人道主义史实。
延安红十字文化传播教育基地的建成对陕西乃至全国红十字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将坚持理论引领、文化传播、实践探索的有机统一,把延安红十字文化传播教育基地打造成为具有国际性的红十字运动文化传播教育基地与宣传窗口,成为向公众传播红十字运动知识和人道理念的平台,青少年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生命关爱教育、普及国际人道法知识的课堂,广大红十字工作者、会员、志愿者传承“人道、博爱、奉献”精神,提升红十字事业认同感和参与感的心灵家园。
关居正 陕西省红十字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