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仁心 奉献永续

时间:2022-08-19

曾经,贵阳图云关是全国各战区战地救护、医疗、医防工作的指挥中心和世界援华医用物资集散中心,记录了红十字救护队员和国际援华医疗队1939年至1945年六年时间在血与火交融的抗战中全力救治军人与平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的重要贡献;如今,贵阳图云关抗战纪念园的建成,让这些红十字救护先烈得到告慰和缅怀,让先烈的后裔们心愿得于实现和心灵得到慰藉,让红十字精神得到了弘扬和传播,成为了社会各界铭记先烈、传承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阵地和党员干部以及青少年学生加强革命传统教育、激发爱国热情的重要场所。

贵阳图云关抗战纪念园从筹备建设到申报获批,从开工建设到正式开放,历经5年多的艰辛努力,先后得到了陈竺会长、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以及救护总队亲历者、有关专家学者、先烈后裔、志愿者的大力支持和帮助。

纪念园建设所在地贵阳图云关森林公园,占地3900亩,不仅是古代贵阳东出湘桂的咽喉,有着“黔南首关”的誉称;更是由于森林履盖率高达90%以上,跻冠于全国城市森林公园之首。当时为躲避日本飞机轰炸,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就驻扎在公园核心区开展工作,纪念园就是在救护总队原址上进行建设的,占地45亩。

纪念馆是整个纪念园建设的核心和灵魂。纪念馆整体外观是以“军事掩体”概念进行设计的,依托地势分为上下两层,既节约用地不破坏环境,又象征救护总队当时充分利用森林公园作为掩体开展工作的意境,同森林公园的大生态环境高度融合为一体。纪念馆大门镌刻“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贵阳图云关抗战纪念馆”的永久性标志,采用的是铁锈式样的钢板,设计概念为“战争环境”意象;两边树立着无数反光的不锈钢薄片板,象征着红十字救护先烈们用军用手术刀众志成城守护着抗战大后方。布展突出图云关品牌和注重以人为中心,按照“救护总队走向图云关、在图云关、从图云关出发”的设计理念分为3个板块,形成“烽火仁心、人道光辉”“救死扶伤、博爱恤兵”“功勋卓著、奉献永续”三个展厅,通过文献资料、图片视频、遗存实物、情景沙盘以及声光电现代科技手段,展示了救护总队在图云关的光辉历史和精神传承。同时,突出林可胜、高田宜等重点人物的事迹。

纪念园建设期间,陈竺会长以及总会和贵州省领导多次听取情况汇报、现场督促指导,陈竺会长更是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在规划和展陈设计方面给予指导,还亲自出席纪念馆开馆仪式。为统筹抓好建设,我们组建专班、倒排工期、定期调度、密切配合,邀请众多历史、文物、建筑、展陈等方面专家学者和图云关抗战亲历者及其后裔共同参与,前后召开有关会议100多次;为深入挖掘史料,我们和有关专家没日没夜查阅3900多件封存的卷宗,不分周末和节假日多地走访采访图云关抗战亲历者及其后裔50多人次,制作口述历史短片和专题片22部,在纪念馆第二展厅设立了专门的视频播放,特别是为传承红色基因,我们深度挖掘了林可胜支持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和中共红十字会救护总队特别党支部开展工作的故事以及重要人物;为建好“人物群像”,我们和专家从数十万份历史档案中寻找出8000多名救护总队名单,在第二展厅的“人物群像”展示处用醒目的挂牌展示了677个重要人物名字和在可触摸查寻的大屏目上输入了这8000多名救护队员的人名检索;为做好实物征集,我们争取总会支持,采取在媒体发布倡议、实地走访、信件沟通、举行捐赠等多种方式征集到珍贵的布展实物300多件;为继承救护仁心,我们广泛收集了现代医学在抗战和当代中国得到发展的厚重历史,在第三展厅展示了救护队员在全国各地参与创建或工作的医疗机构情况;为弘扬红十字精神,我们在第三展厅用通透的数据方块展示了救护总队所救治的有关人数,并整理中国红十字会参与的国际国内重大救援救助行动,突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红十字是一种精神、更是一面旗帜”的重要指示精神;为广泛传播图云关精神,我们精心制作了近10分钟的专题片在展厅最后进行播放,并挂在有关网站进行宣传。

纪念馆自今年1月12日开放以来,先后被授予了中国红十字文化传播教育基地、贵州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贵州省红十字历史文化陈列馆等称号,每周二至周日免费向公众开放,每年运行管理经费列入贵阳市财政预算,已累计接待省内外参观团体145个、参观者17000多人次,发放宣传资料3万多份,很多先烈后裔前来现场缅怀和寄思。

下一步,我们将积极申报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把纪念园打造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品牌;将争取红十字国际学院支持,合作建立红十字历史文化交流基地,广泛开展国际对外交流宣传等活动,把纪念园打造成为对外交流的窗口和平台;将争取设立纪念园专门管理机构和解决人员编制,并以纪念园为龙头带动建设一批叫得响的红十字服务站、救护站、生命健康体验馆等工作阵地,把纪念园打造成为持续传播红十字精神的重要阵地。

何力  贵州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省红十字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