汲取新时代砥砺前行的伟大力量

时间:2022-08-19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红十字是一种精神,更是一面旗帜,跨越国界、种族、信仰,引领着世界范围内的人道主义运动。”国际红十字与红新月运动起源于19世纪的欧洲,经过15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人道救援组织。

中国红十字会自1904年成立以来,救死扶伤,大爱无疆,谱写出一曲曲人道赞歌。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红十字会积极参与灾害救援、应急救护、人道救助、无偿献血、造血干细胞捐献、国际人道援助等,做好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守护者”,架起党和政府与群众之间的连心桥。中国红十字会的发展史,承载了中国共产党人百年奋斗的时代历程,见证了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伟大飞跃。

近年来,中国红十字会在陈竺会长的带领下,紧紧围绕党和国家中心任务,践行人道使命,服务人民群众,锐意进取,砥砺奋进,开创了中国特色红十字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8月15日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7周年;9月3日,我们将迎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7周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红十字会成立救护总队,担负起战场伤员的救护使命,以及战略后方平民百姓卫生防疫的重任。救护总队于1939年2月,西迁入驻图云关,直至抗战胜利。抗战期间,图云关是全国红十字的救护中枢和世界援华医用物资的集散中心,向抗战前线输送了大批医护人员和医用物资。在艰苦的条件下,红十字救护队员救治中国军人与平民,开展卫生防疫和医学教育,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在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的抗战史中,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的前辈们挺身而出、勇赴国难、救死扶伤,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倪葆春教授是中国整形外科的先驱、国家一级教授。1928年,他在约翰霍布金斯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后,在上海圣约翰大学医学院开设整形外科门诊。1938年冬,倪葆春得知滇缅公路急需医疗服务,他短时间内组织21名圣约翰大学医科校友和120名护士赴滇加入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沿滇缅公路设立小医院六所、门诊站一所,在怒江前线为战斗在公路运输线上的中国军人服务,为沿线居民看病治疗。他先后担任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救护总队副总队长、红会昆明办事处主任,主管云南地区救护工作。抗战胜利后,倪葆春任上海圣约翰大学医学院院长,解放后任上海第二医学院(即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副院长。

张涤生教授是中国工程院院士,1955年任上海第二医学院教授,是中国整复外科事业的开拓者之一。1941年,张涤生院士从中央大学医学院毕业后,历尽艰险来到图云关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他被分配到救护总队第18小队,为伤员开展了众多的整形修复手术。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张涤生随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加入第43流动手术组,成为远征军中唯一的中国战伤外科医生。图云关救护总队的工作,给张涤生带来了难得的学习和实践机会,他练就了过硬的外科手术技术,为日后在医学上的成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张涤生院士在自传中写到:“在图云关,我慢慢地感悟到,人生在世,不过短短几十年,若不做出一番事业,留下几个深深的脚印,岂不空跑一场。” 新中国成立后,张涤生院士在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九院将整形外科与显微外科有机结合,突破传统“整形外科”的观念,形成了以外形修正与功能恢复有机统一的“整复外科”新理念,创建了上海九院的整复外科,为中国整复外科医学跻身于国际先进行列作出了卓越贡献。

在图云关的峥嵘岁月中,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的先辈们留下了披荆斩棘的奋斗足迹,书写了彪炳史册的光辉篇章。薪火相传,初心不改。今年正值上海交大医学院七十华诞,上海交大医学院历经126年的办学历史,走过70年的光辉历程,为医学的发展做出了很多创造性的贡献。

烽火仁心,奉献永续。今日我们学习中国红十字会的发展历史,学习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传承弘扬中华儿女共同抵御外来侵略的民族精神、“救死扶伤、大爱无疆、无私奉献”的“图云关”精神与“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汲取新时代砥砺前行的伟大力量。让我们共同努力,为护佑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贡献新的更大的力量。

范先群  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医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