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导航:首页 >> 应急救护 >> 正文

升起爱与急救的“红气球”

——中国红十字基金会“红气球”挑战赛(贵州长顺神泉谷站)侧记

时间:2022-08-30

断虹霁雨,净秋空,山染修眉新绿。8月27日上午9时,贵州省黔南州长顺县神泉谷清荷满池、粉黛初绽,伴随着响彻山谷的鸣笛,2022“魅力贵州”定向运动联赛暨“红气球”挑战赛(长顺神泉谷站)正式开赛。80支参赛队共 396 名队员参加了“红气球”挑战赛,在徒步运动中学习应急救护技能,在团结协作中参与公益慈善。

1b2_副本.jpg

1b3_副本.jpg

“红气球”挑战赛现场 记者  贺晔/摄  

可玩、可学、可团队

“我们先看看地图,找找看该往哪个方向走。”刚刚跑出起点处的草坪,吴宝(化名)就拉着好朋友西西(化名)停下脚步,对着手中的地图商量了至少5分钟。两个小朋友以及各自的妈妈一起组队,参加了此次挑战赛亲子组的比赛。面对前进方向这个“关键”问题,两个妈妈没有插言,放手让孩子们做决定。

“走到哪算哪。这么好的天气,这么美的地方,出来走走就是好的。”两个小朋友兴奋地跑远,跟在后面的吴宝妈妈对这次比赛的过程很期待,却对孩子们能否完赛的结果很“佛系”,“难得有个这么好的机会,孩子不仅可以和好朋友一起参与户外运动,还能学习应急救护知识,接触到公益慈善理念,我觉得一定不能错过。”

“可玩、可学、可团队”正是中国红十字基金会为“红气球”挑战赛设计的一大特色。此次挑战赛设置了亲子组和大众组两个组别。大众组以5人为一队,需完成16公里定向越野徒步;亲子组以2至4人为一队,每队至少有一名4至8周岁的儿童,队伍需完成5公里定向越野徒步。途中,参赛队伍还需完成外伤包扎、气道梗阻处置、心肺复苏+AED操作、安全知识答题等8项任务。

2021年,中国红基会倾力打造以应急救护为主题的团队式定向徒步运动公益赛事——“红气球”挑战赛。挑战赛首站于当年5月8日在北京市通州区城市绿心公园和大运河森林公园开展。此次长顺神泉谷站活动是“红气球”挑战赛第二站,也是该项赛事首次走进贵州。

在挑战赛6号打卡点,何林木和4个小伙伴气喘吁吁地爬上景区摆渡车:“好累哦,不走了不走了。”刚刚完成外伤包扎+伤员搬运项目打卡的他们决定放弃比赛,直接坐车到赛事终点。这次打卡,他们被要求由一名队员扮演伤者,躺在担架上接受包扎,再由另4名队员抬着担架绕着河谷跑一圈,途经两座桥和上下坡,全程超过500米。

“包扎和搬运挺难的,前面打卡点学的心肺复苏和AED操作也不容易。”还在读高中的何林木一边擦着额头的汗水,一边叫苦。“不过确实有用。以前体育课就遇到过有同学摔伤扭伤的情况,学会外伤包扎和伤员搬运的方法,很有可能派上用场。”休息了一会儿,在摆渡车即将出发时,何林木和小伙伴们又下了车,继续朝前走去,“累是累啊,我们还想再坚持一下”。

与何林木不同,来自贵阳人文科技学院休闲体育专业的学生赵滔和同班及同寝室的“兄弟”一起报名参与挑战赛,从起点开始,一直没停过。他们的目标是“拿第一”。

“虽然这个比赛不设一二三名,但我们是体育专业的嘛,参赛就要争取第一名。”说这话时,赵滔脚步不停,追赶着已经超越在前数十米的队友。他们已经完成所有打卡项目,“没有难度。应急救护是专业必修课,这些项目我们之前都学过,这也是我们的优势所在”。此时,他们距离比赛终点还有至少4公里路程,前途要经过长长的玻璃滑道和大片的粉黛花田,他们却顾不上赏景,一心盼望第一个冲过终点线。

经过有趣的打卡挑战和激烈角逐,中午时分,参赛队伍陆续完赛。宋元娜冲线时,已经排到70名之外了,拿到完赛奖牌和证书,她还是很高兴:“这次活动很好玩啊,我们在徒步运动中锻炼了身体,又学到了实用性很强的应急救护技能,同时欣赏到了沿途秀美的风光,这是一次难得的体验。” 

可复制、可推广、可传播

除参赛者外,此次活动还招募了来自高校以及社会爱心人士等共78名红十字志愿者,在前期筹备、物料领用、现场服务等为参赛队员提供全方位保障。

在5号“AED操作”打卡点,志愿者方瑜的任务是为每队完成任务的参赛者发放“急救包”,包里有三角巾和绷带,是下一站打卡需要的任务道具。能够成为这次“红气球”活动的志愿者,她觉得“很荣幸”。“虽然时间不长,但收获颇多。”上岗之前,贵州省红十字会专为这些志愿者举办了应急救护培训和岗前培训,方瑜因此拿到了救护员证书,“这次活动能让更多的人了解急救知识,想到我也是活动其中一员就觉得很高兴。如果有越来越多的人学会应急救护技能,他们在生活中就多一门技能去帮助身边的人”。

事先接受培训的除志愿者外,还包括在打卡点为参赛者提供指导和判罚的裁判员,他们都是持证救护员或救护师资。

“幸亏有中国红基会及省、州两级红会给我们提供资金、人力和物资等方面的支持,不然这个活动办不起来。”长顺县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高坤是红十字事业的一名新丁,在红会履职不到一年,但此前他在县里多个部门担任过职务。与之前的工作相比,高坤认为干好红十字会工作的关键是整合资源,争取多方支持,“不只是红十字系统内的支持,更重要的是县委县政府的重视和与其他政府部门的协作”。这是他操持此次挑战赛过程中获得的一条宝贵经验。

此次活动由中国红基会、贵州省体育局、贵州省红十字会联合主办,黔南州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州体育局)、州红十字会、中国农业银行黔南分行、长顺县人民政府、贵州省无线电/定向运动协会承办。赛事得到了省山地户外运动管理中心、省红十字会应急救护服务中心的宝贵指导,以及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体育局)、县红十字会的大力协助。同时,欣乐加生物科技温州有限公司、飞利浦、浙江国跃科技有限公司等爱心企业为活动提供公益支持。

中国红十字基金会理事长贝晓超对于此次活动的模式给予高度评价:“这是一次崭新的尝试。不仅让公众在喜闻乐见、习以为常的活动中参与公益慈善、学习应急救护,感受人道情怀,还让主办各方,包括中国红基会与地方各级红十字会、地方政府在合作办赛过程中,达到多方共赢的效果。”

他一一说明,借助地方政府和红十字会的支持,中国红基会“红气球”项目得以在贵州落地,扩大了知名度,总结出更多经验和做法;地方各级红十字会在活动中传播了“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普及了应急救护知识和技能,助力事业发展;地方政府借此机会推广景区名片,对于地方旅游业、公益事业发展和体育活动推广都有助益。

“对于参赛者来说,能好好玩一次,又能学到东西,还能作为团建活动,何乐而不为。”贝晓超说。

去年5月8日“红气球”挑战赛首站在北京举行,引发媒体广泛关注,社会反响热烈,第二站活动持续达到这么好的社会效益,与其设计理念紧密相连。此次挑战赛主要执行人,中国红基会应急救护项目中心主任张延超表示:“所谓‘红气球’,‘红’就是‘红十字’的红,每当‘红气球’升起在半空,就应该是最醒目、最吸引人的存在。”中国红基会致力于将“红气球”挑战赛打造成可复制、可推广、可传播的参与式人道公益标杆品牌,共同倡导“人人学急救,急救为人人”的公益理念,提升社会公众的应急自救互救能力。

何谓“可复制、可推广、可传播”?张延超回答,“红气球”已被注册成为该项活动专用IP,参赛者服装、参赛包、奖牌、证书、现场装饰等物料上也做了包含“红气球”“红十字”元素的统一设计,传递文化内涵。“不同组别、不同举办地点的赛事和不同筹备阶段和内容的工作被设计成相对独立的标准模块,供承办方根据实际情况做出不一样的选择组合”。

张延超举例,此次长顺站比赛分亲子组和大众组,比赛内容和里程有所区别,此次赛事是景区挑战赛,针对不同举办地点,还有高校挑战赛、城市挑战赛等其他选择。另外,赛事执行方面,中国红基会还准备了专门的线上报名系统和公众筹款平台。

“这次长顺站挑战赛筹备和前期预热时间较短,因此没有将筹款任务加入赛事中。”张延超说:“但是,这是‘红气球’挑战赛由地方红十字会申办的第一次成功落地,我们期待‘红气球’将在更多地方升起,成为一项引人入胜的赛事,贵州长顺只是一个起点。”

记者  贺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