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人民负好责 为人民服好务

时间:2022-09-06

183.jpg

8月30日,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和“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表彰大会在京举行,习近平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受表彰代表。山东省滨州市红十字会赈灾救济部部长庄艳获评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荣誉称号,是滨州市唯一获得该项荣誉的工作人员,以下是她的自述:

我叫庄艳,在滨州市红十字会从事赈灾救济工作,主要包括备灾救灾、人道救助、救护培训、造血干细胞捐献、遗体角膜捐献和器官捐献等。我还是一名特殊的“邮差”,之所以特殊,因为我送达的除了爱心,还有一份沉甸甸的生命礼物——人体组织和器官。

救助贫困学子  一个都不能少

每年7月,我会收到不少贫困高三学子的求助,他们品学兼优,但因为家庭突遭变故等原因,难以凑足开学的各种费用。上大学是这些孩子健康成长的最佳出路,也是这个家庭摆脱贫困的最大希望。在这个节骨眼上如果能帮一把,他们个人和家庭的命运将截然不同。可是援助他们的费用怎么来呢?我首先想到了动员企业。但一家一家地动员企业,不仅我和我的同事们时间精力不足,促成合作的希望十分渺茫。

找谁?怎么找?我脑海里想了十几个方案,但随后又否定了这些方案。最后,我整理了孩子们的高考故事和家庭情况,抱着试试看的心情联系了滨州电视台。希望能通过他们的宣传,动员社会力量帮助这些学子圆梦。莘莘学子的高考故事感动了电视台的叔叔阿姨,他们决定跟滨州市红十字会携手,创办一个救助栏目。经过多次研究、磋商,2018年7月5日,全省第一个大型公益救助栏目——《情暖滨州》开播了。学子们的故事通过媒体传播出去,感动了很多人,越来越多的社会力量加入到圆梦大学的队伍中来。

从第一期救助1名学子,到第二期救助55名,第三期63名……4年时间里,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175名寒门学子圆梦大学。《情暖滨州》成为具有滨州特色、集募捐、救助、传播为一体的大型公益救助栏目。栏目开播5年来,共募集款物769.9万元,为576名困难群众雪中送炭。如今,随着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收到的求助逐渐少了,但我每年仍能收到学子的感谢信,委托我向帮助他们的爱心人士传递感恩之情。

让无助者有助  让正能量循环

宋海燕是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的保洁员。从事保洁工作十几年来,她每天凌晨三点半上班,工作十分辛苦,却仍在工作之余到敬老院做义工,从未间断。她月收入仅千元,平日里省吃俭用,却连续多年向灾区捐款近5万元。她为400余名身患残疾的学生缝制新棉被,用“妈妈”般的关怀修复他们受伤的心灵。她曾帮助12位老人治好了褥疮,又为25位老人送去了临终关怀。

但不幸的是,2018年3月,宋海燕在医院检查出患上了乳腺癌。因为长年做公益,她没有什么积蓄,治病让她欠了不少外债。“不能让这位一辈子做好事的大姐在自己遇到困难的时候走投无路”,得知大姐的困难后,我决定和滨州电视台通过《情暖滨州》节目,发动社会力量一起帮助大姐度过难关。2018年10月15日,我们请宋海燕大姐到节目现场讲述自己的助人故事,并发起募捐活动,现场募集医疗救助款10余万元,为大姐治病解决了燃眉之急。

2021年9月30日,我去宋海燕家中看望她时,她知道自己时日无多,流着眼泪告诉我,治病欠下的债,怕是没有能力偿还了,自己觉得很内疚。我问她:“欠了多少钱?”大姐颤抖着说:“5万。”绝不能让乐善好施的大姐临终留有遗憾,可是第二天就是国庆节,企业、单位都放假了,眼看着宋大姐的身体怕撑不过这个假期,我决定通过众筹平台向社会求助。

短短七天,9万余元的救助款通过众筹平台转给了大姐,帮她还清了债务。深受感动的宋海燕毅然决定临终捐献遗体、角膜。她的儿子郑晓龙也决定和妈妈一起,成为一名志愿者,签署了个人器官捐献登记志愿书,成为滨州市第1125名遗体器官捐献登记志愿者。

让生命延续  让精神传承

“器官捐献”这份来自生命尽头的馈赠,是许多家庭重生的希望。

2010年,我国正式启动人体器官捐献试点工作,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这一职业随之产生。然而,一直到2014年,滨州的这个职业都是空缺的,这意味着滨州不能开展器官捐献工作。那一年,我暗下决心,考取了协调员证。

然而,有了证,还只是工作的开始。考取资格证的当年,我遇到了一例眼角膜捐献。赶赴医院之前,我在内心反复设想和练习:“见到家属该怎么说,发生误会冲突要怎么紧急应对……”

但是,当我真的来到太平间时,所有的准备工作被眼前的场景打败了:寂静而压抑的空间里,一位憔悴的女士跪在停尸台旁,低头抽泣,旁边躺着她的母亲。如今,母女二人已经阴阳两隔,多少温馨的画面只能成为过往和回忆。那是我第一次体会到无声比哭天抢地更令人心痛。

那一刻,我杵在原地,意识到此时那名女儿的悲伤,是再多精心设计的语言和表达都无法缓解的。捐献工作,首先要面对的是死亡。血脉相连,捐献方要接受亲人去世后还要在遗体上挨一刀,需要承受极大的痛苦、下多大的决心。

2015年6月,一名捐献者达到临捐状态,器官获取手术定于凌晨两点。那是我第一次独立见证器官捐献。前半夜,我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脑海里反复推演:走哪一条路,避免堵车;从哪个角度看手术现场,才能避开看到血淋淋的器官;手术结束后,我要怎样把捐献者的遗体送到太平间……想到这些,我觉得头皮发麻,后背一阵凉气,甚至有些后悔考取协调员证。

医院里,我独自来到手术层;漆黑悠长的走廊,只有尽头一间亮着灯,我眼一闭,低着头,几乎是一口气冲进了手术室。

2小时后,手术结束,我拖着一身疲惫走出大楼。捐献者的母亲走了过来,嘶哑地说:“姑娘,谢谢你陪他走完这最后一程。”看着老人佝偻的身影,满是皱纹的脸上写满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伤,我再也忍不住泪水,情绪彻底崩溃。

时刻面对死亡,随时准备被召唤,抢在捐献者心脏停跳之前赶到手术室;在死生之间辗转奔波,沉浸在悲痛中难以自拔,我心里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但是,这是一份在希望与绝望、生与死之间架起桥梁、重塑生命的工作,咬紧牙关,我扛了下来。

因为手术的原因,器官获取一般安排在晚上,手术结束接近凌晨三四点,这时候,我总是先回单位把工作干完,等到天亮再回家。就连怀孕期间,也不得不挺着大肚子走进停尸房。

我是个青岛姑娘,因为工作忙,难得有时间回家探望。好几次,人在青岛就接到了滨州的电话,手术不等人,来不及和家人说再见,就马不停蹄地往滨州赶。

做了妈妈后,深更半夜说走就走,孩子小,哭着喊着要妈妈,我也不得不扔给老人。有时我也会对家人深感愧疚,克服困难的心也会动摇。可每一次亲自见证着可爱可敬的滨州人的付出,我就被他们感动,产生了克服困难的无穷力量。

2016年7月,61岁的共产党员李承勇戴着老花镜和氧气管,一笔一划地在遗体捐献申请表上郑重签下自己的名字。因为癌症晚期,老人家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决定把遗体贡献给国家的科研事业,把眼角膜捐给需要的人。给他办理完登记手续,我看见老人家庄重地紧握右拳,几乎用尽全身的力气喊出一句:中国共产党万岁!这一幕,我终生难忘。坚定信念,跟党走,做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对人民负好责、为人民服好务,就会有使不完的劲儿,就会感受到巨大的生命价值。

从事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工作8年了,我见证过逝去的人将角膜、肝脏、肾脏等器官留给重症患者,也经历了热血青年伸出手臂捐献造血干细胞挽救血液病患者的生命。因为这份爱的送达,86名重症患者重获新生、92人重获光明!

我已经记不清被感动过多少次。温暖和力量催生出奋进和成长,肩负期待和使命,我这个“邮差”会继续奔跑!

(作者系“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山东省滨州市红十字会赈济救护部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