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导航:首页 >> 造血干细胞捐献 >> 正文

这趟一个人的远行,值得!

——记西藏自治区第13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李鼎

时间:2022-09-27

9月21日,李鼎终于走进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园报到,开启作为博士研究生的学习生活。这一天,比其他同学入学的日子晚了17天。说起延迟报到,李鼎觉得“很值得”,这半个月中,他“单枪匹马”赴北京捐献造血干细胞,只为延续一名身处千里之外,年仅13岁,罹患血液病少年的生命。

高原之爱

2019 年 5 月,李鼎加入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中华骨髓库)时,身在西藏。

当时,他是西藏职业技术学院的一名教师,在一次校园无偿献血活动中了解到捐献造血干细胞的相关信息。因为自身专业是动物医学,他对造血干细胞捐献过程也有初步了解,“所以,得知只要采集8毫升血样就能加入中华骨髓库,我就没有犹豫”。

出人意料的是,仅仅过去一年半,2020年12月,李鼎就接到了西藏自治区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电话,被告知其HLA 分型资料与一位血液病患者相合。此时,他同样没有犹豫,坚定地回答“同意捐献”。“其实,早在留下血样时我就想好了,只要有机会,肯定要捐。只是没想到这一天来得这么快,效率这么高,这是缘分啊。”李鼎说。

得知配型成功的消息后,李鼎积极配合工作人员完成捐献前期工作。2021年4月9日,他完成HLA 高分辨分型检测确认,后因患者病情变化暂缓捐献工作。2022年7月,得知患者病情缓解后,他再度积极配合捐献工作,参加捐献前体检。经专家判定,他完全符合捐献条件。

9月3日,他飞赴北京。

单骑入京

从得知配型成功到实现捐献的这一年多对李鼎来说,是辛苦、忙碌又满是收获的一段日子。期间,他的妻子怀孕生产,家里添了一对可爱的双胞胎,自己又决定继续学业深造,考上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医学专业博士研究生。

捐献时间最终确定时,李鼎正在陕西咸阳老家边带孩子边准备博士报到。为了捐献,他需要提前一周赶到北京。为此,他不仅和学校商量推迟报到,还早早订好了飞往北京的航班。这也是他与其他捐献者非常不同的一点——自己订机票。

此前,各地红十字会都会派专员全程陪同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帮助处理各方联络、协调,保障食宿医疗服务等后勤问题。但在李鼎捐献前,西藏拉萨、陕西西安都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处于静默或出行管控状态,本应陪同赴京的工作人员都在居家隔离,他只能一个人踏上赴京捐献的旅程。

出行前,李鼎预订的机票因故变更两次飞行时间,到达时间太晚,他不想给北京接机的中华骨髓库工作人员添麻烦,又退掉了原来的机票,重新预订。但在李鼎眼中,这些麻烦和困扰都不值一提,“相对于挽救一个生命而言,这些都是小事”。

同样“不值一提”的是,在北京等待捐献,每天注射动员剂的5天内,他被隔离在小小一间病房中,除每天去走廊打水一次外,再没有走出病房一步。

新的人生

9月9日,李鼎按照计划,在血液分离机边躺了近4个小时,接受造血干细胞采集。

当晚,他收到信息反馈,这一袋意味着希望和生命延续的“种子”由中华骨髓库工作人员专程运送到千里之外患者所在的医院,挽救那名13岁的少年。之后,他又一个人返回陕西,短暂休息后,返回校园开始新的学习生活。

因为“双盲”原则,饱受病痛折磨的少年为远方不知名的“血缘亲人”早早写下一封满含深情的感谢信。他(她)写道:“得知您所在的城市疫情十分严重,可好心的您仍愿意冒着风险奔赴另一座城市为我捐献,您博大的爱心,崇高的精神让我感到十分钦佩!”伴随这封信,少年把自己随身佩戴12年的生肖牌作为礼物送给远方“亲人”,期盼他收下这份感激和祝福。

收到信和礼物,李鼎感动不已,更觉得这一趟远行“值得”。他说:“造血干细胞捐献于我而言是一件小事,给患者带来的却是延续青春生命的希望,能够以微薄之力给他人以温暖,我感到非常自豪。我也是一名老师,希望与我有‘缘’的他(她)早日康复,重返校园,平安顺遂地走好未来的人生道路。”

记者  贺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