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导航:首页 >> 应急救护 >> 正文

学以致用 会救敢救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红十字会创新开展救护培训工作实践及思考

时间:2022-10-25

2021年以来,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红十字会以中央文明委确定杭州市“红十字救在身边”重点工作项目基层联系点为契机,按照杭州市文明委、杭州市红十字会下发的《杭州市“红十字救在身边”文明实践行动实施意见》要求,具体实施余杭区“红十字救在身边”文明实践行动,扎实推进各项工作落实,为推动新时代应急救护事业高质量发展,为“创新余杭、品质之区、文明圣地”构建“救”在身边保障和服务体系。

制定“救在身边”政策体系,为“学”定好目标

一是定好应急救护培训总基调。贯彻落实《关于高水平推进应急救护工作》《关于高水平推进“红十字救在身边”工作的实施意见》,联合区教育局、区直机关工委下发《救在身边·校园守护》《救在身边·机关先行》专项行动实施方案,会同区住建局、应急管理局、市场监管局等多部门下发《救在身边·亚运同行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六进”活动》。每年还将应急救护培训工作纳入全区各镇(街道)年度综合考评内容,分系统分部门科学谋划新时代应急救护培训顶层设计。联合区文明办出台《杭州市余杭区“红十字救在身边”文明实践行动实施意见》,建立余杭区“红十字救在身边”项目工作领导协调小组,确定形成了区委区政府齐抓共管,各部门协调联动,余杭红会扎实推进的工作局面,培育“守护生命,救在身边”成为城市文明新标杆、金名片。

二是连续三年纳入民生实事项目。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将公共场所配备自动体外除颤仪(AED)、开展应急救护培训工作连续三年纳入区政府民生实事项目,纳入组织部机关党建工作考核内容,配套落实专项培训资金160余万。应急救护培训工作也列为杭州市2022年民生实事项目,市区二级同步推进。2022年新增良渚街道红十字应急救护实训基地1个,瓶窑镇窑北村应急救护考点1个,分别在百丈镇、径山镇、葛巷社区、海创园设立应急救护实操体验点4个,新增应急救护持证人员1.3万余人,提前完成市区二级民生实事项目。AED增配至800台。

三是扩大师资培养力度。每年举办多期师资培训(复训)班,广泛动员医院、学校、机关事业单位、企业等骨干力量参与培训成为救护培训师资队伍。规范开展师资教学评估、课件内容研讨、学员跟踪管理、志愿者积分回馈举措,在测评中好中选优,遴选大批优秀应急救护培训师、考官,确保日常培训工作高质量开展。制定救护培训师资管理办法,明确讲课费、保险费等具体规定。2022年培训师资87名,目前师资库里共有一级、二级师资368名,并落实两名专职应急救护师资。联合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区卫生健康局、区总工会举办“喜迎二十大,救在身边,救护同行——2022年余杭区红十字应急救护师资大赛”。

普及“救在身边”实训站点,为“用”提供基础

一是在博爱家园中融入“救在身边”培训点。余杭行政区划调整后,抢抓未来乡村(社区)建设契机,联合区财政局下发《余杭区红十字会关于推进未来乡村(社区)博爱家园建设的实施意见》,要求各镇(街道)完成每年新增1个博爱家园,实施以奖代补,奖励建成区级博爱家园3万元、市级4万元、省级5万元,推动形成未来乡村(社区)博爱家园建设的余杭样本。在博爱家园同步建立救护培训基地(教室),方便老百姓“就近就便”开展应急救护培训。截至目前,已建立省级博爱家园1个,市级博爱家园4个,区级博爱家园示范点12个。

二是在4A级景区新建“救在身边”救护站。联合区文明办、区财政局、区文广旅体局下发《余杭区关于推进景区红十字救护站建设的通知》,落实景区救护站建设及人员管理等长效机制。在良渚博物院、梦想小镇、径山镇径山村及良渚古城遗址公园等4A级景区新建红十字救护站,提升旅游景区意外伤害事故的应急能力和院前急救保障能力。

三是在学校建“救在身边”生命体验馆。联合区教育局,多方选址、综合分析,在余杭区海辰中学建立红十字生命教育体验馆,在径山镇长乐林场建立余杭区中小学红十字生命教育体验馆(长乐教学点),设置救护培训实操场地,配备必要的实操模型和器械等,为青少年红十字应急救护实训提供阵地和平台。

四是在高新企业中建“救在身边”实操体验点。作为全国数字信息经济先行区,区红十字会率先布局,在阿里巴巴集团总部(西溪园区)、人工智能小镇党群服务中心、未来科技城海创园党群服务中心等高新人才集聚地建立应急救护实操体验馆(体验点),为高新人才红十字应急救护实训提供阵地,培养急救“新”人。

构建“救在身边”数字网络,为“救”快速响应

一是数据赋能,构建“四位一体”应急救护网络。2022年区红十字会被确定为浙江省红十字系统数字化改革重大应用建设试点单位。对接省卫健委“浙里急救”系统,迭代建设“救在身边”多跨应用,通过构建120一键呼救、AED定位、“急救侠”志愿者、“救在身边”数字平台(救护E站)“四位一体”现场急救响应体系,实现急救指挥“一张网”、AED“一张图”、求救信息“一条线”、急救力量“一个库”,有效提升院前急救成功率和时效性。

二是线上培训,线下实操,考与教分离。建立线上学理论、线下练实操、培训与考试分离的急救培训新模式。设立统一考试标准,建立考官库,严格考试把关,升级优化线上学习功能,方便公众网上学、掌上学、码上学。拓展智能物联,实现应急救护培训技能操作与考核全流程精密智控,将全区实操考核点地图上传,方便预约线下就近实操考核,进一步提高救护员普及率。

三是广泛招募,一键成为“急救侠”。救护员培训合格后,同步转化成为“急救侠”,推广救护员培训取证与“急救侠”志愿者注册相结合,开展最美救护员(急救侠)评选,褒扬激励。截至目前,已招募“急救侠”1.1万余人。

推动“救在身边”突显实效,为“人”生命至上

一是落实激励褒奖措施。余杭区政府办出台《关于推进红十字关爱生命工作的实施意见》,对实施现场施救的红十字救护员进行精神褒扬、予以慰问、典型事迹宣传报道,推荐参加“感动人物”“浙江好人”“美丽余杭人”等评选。对非急救专职人员现场应急救护且施救成功,给予奖励1000元。普及救人免责相关法条知识,调动广大市民学急救的积极性,营造“人人学急救,急救为人人”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是救护培训增量提质。2022年1月至9月,余杭区红十字会累计开展应急救护培训653场,培训人数8.2万人,达到(户籍人口)12%以上,其中救护员1.3万人,达到(户籍人口)1.8%以上。良渚街道文化村社区、仓前街道葛巷社区是全省第一批未来社区,结合未来社区健康场景建立救护实训站,全天候组织培训,率先达到了“每户家庭至少有一名救护员”的目标,被推荐参评全国红十字模范单位(社区)。

三是成功施救突显成效。通过加大应急救护技能培训,在学校、企业、机关单位分别发生救护员施救成功的案例,2021年以来已成功施救6人。2022年3月,阿里巴巴西溪园区发生一名员工在篮球运动中晕倒且无呼吸无意识,立即启动“13520”急救响应机制(1分钟内的应急响应;3分钟内第一梯队急救侠、急救设备AED赶到现场处置;5分钟内第二梯队急救侠、急救设备赶到现场处置;20分钟内120赶到现场并送达就近医院),急救侠在3分钟内携带AED赶到现场处置,使用AED并持续进行CPR操作至120急救医生到来,经现场急救恢复心跳后送至医院治疗,目前已健康出院。

下一步,余杭区红十字会将继续普及科学急救理念,提升群众性应急救护能力和水平,朝着“每户家庭都有一名救护员”的目标迈进,构建“救”在身边保障和服务体系,让“救在身边”成为余杭温暖的闪亮名片。

余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