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香小院“三六五” 乡村共建好帮手
——福建省红十字会探索创新乡村治理助力乡村振兴工作侧记
时间:2022-11-15
10月20日晚,夜色如水,福建省南平市松溪县茶平乡茶平村,省红十字会派驻茶平村第一书记应俊像往常一样,早早打开茶香小院的大门,煮上热气腾腾的白茶。不一会儿,吃过晚饭的村民陆续前来,围坐在一起拉家常、话农事、议村务。
“大洋、门元、呼林三个自然村茶山机耕道原来是泥土路,现在道路硬化了,大家上下山方便多了。”村民席安发分享了一件喜事。
“来小院喝喝茶、唠唠嗑,有啥问题直接说。”村民你一言,我一语。
“国道到万亩茶园路口的一段小路还没有路灯,如果能装上灯就好了。”一名村民提议。
应俊赶紧记录下来,准备找其他村干部好好合计,适时补上这块短板。他说:“今年以来,像这样的夜谈已经开展了43场,征求意见建议20多条,解决民生问题10多个。”
茶平村的夜谈是该村创新乡村治理的探索,让村民积极参与到乡村治理中,以共建促共治。“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我们读后倍感振奋,抓党建促基层治理的路子走对了。”应俊说,乡村治理的难点在于“干部干、群众看”,群众积极性不高。从去年开始,茶平村以村党支部为核心,以茶香小院为阵地,以管理网格化、服务精细化为路径,创新实行“365”网格管理工作机制,以一个更有凝聚力的党建工作新平台,引导党员干部、村民群众共同参与服务群众、纠纷调解、环境整治、疫情防控、移风易俗、乡村治理和产业发展等工作。
“‘5’是5个茶香小院,茶平村有5个自然村,各选出一户党性觉悟高、群众口碑好、引领作用突出的党员农家庭院,打造茶香小院,由5位支委担任各自然村的‘小院掌事’,党员户为‘小院管家’。”应俊介绍,“3”即“三夜”模式,根据农民生产生活规律,建立“夜访解难题、夜议谋发展、夜学提素质”模式,听民声、察民情;“6”即“党员三亮、网格双联、常态活动、民事民议、动态反馈、监督评议”6项制度,保证群众呼声件件有回音。
应俊认为,新平台最重要的是把学习、议事、服务窗口前移到村民家门口,形成广泛参与的治理共同体,提升治理效能。而且,平台还导入各种资源,组建博爱志愿服务联盟14家,补上乡村治理的缺失环节。
在村民看来,这无疑是一个零距离沟通交流的平台。“群众反映的都是急难愁盼问题,解决了一批遗留时间长、群众反映强烈的烦心事、揪心事。”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陈得旺说。
“3个自然村的茶山机耕道是村里的产业主动脉,但是路面一直没有硬化,上山采茶不方便,下山扛着一大袋茶叶更危险,特别是雨天,常有村民滑倒受伤。”去年10月,在茶香小院一次夜谈中,呼林自然村村民叶美凤等人提出建议。
了解到民情后,茶平村立即行动。“我们筹集到95万元资金,群众全方位参与其中,几户茶农让出自家茶山,村民投工投劳,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解决了这个难题。”应俊说。
时间已是晚上7点多,山区冷气逼人,但是村民谈兴正浓,从道路硬化谈到了茶产业。
“你说,3月份开了茶叶质量安全誓师大会,大家都签了承诺书,这‘减肥降药’怎么个搞法?”
“多用有机肥,少用化肥,不用除草剂。专家都说了,要园地植树、梯壁留草。”
“我们茶平乡是松溪县最大的茶产区,让茶产业‘减肥降药’,建设生态茶园,事关整个产业的长远未来,更关乎大家的钱袋子。”应俊不失时机给大家补课。
为了让生态茶园理念深入人心,村里请来县茶业发展中心专家、科技特派员为村民讲解茶叶科学种植、安全管护等技术。与此同时,聘任茶香小院40名网格长为“茶园管家”,对全村茶叶质量安全实行网格化管理,与茶农签订茶叶种植质量安全承诺书400余份,发动群众相互监督。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完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应俊说,下一步将全面整合产业发展、综合治理、人居环境整治、乡风文明创建等工作,构建“一张网”治理格局,依托志愿服务联盟常态化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建立需求清单、服务清单,及时回应群众关切,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闽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