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导航:首页 >> 红十字志愿服务与青少年工作 >> 正文

“博爱之花”满申城

——上海市红十字会志愿服务工作纪实

时间:2022-11-25

2016年,上海市红十字会对本市红十字志愿服务工作的总体情况进行深入调研,提出“三至五年,初步建立一个与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相匹配、与上海市红十字事业发展相适应的志愿服务体系”的奋斗目标。五年过去,上海市红十字“博爱申城”志愿服务平台逐渐成型,红十字志愿服务外部环境得以改善,红十字特色和专业化水准得到彰显,红十字志愿服务品牌化建设开启新征程。

搭建平台,培育特色项目

2017年,上海市红十字会、上海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上海市志愿者协会联合打造“博爱申城”志愿服务平台,在全市各级红十字组织、志愿服务团队、社会公益组织中,每年开展志愿服务项目。平台开通第一年,就收到项目申报书30册。

“博爱申城”志愿服务项目的申报,不局限于红十字系统内的冠名医疗机构、高校、社区和直属志愿服务队,还面向其他社会组织,打破以往红十字志愿服务单一的“内循环”机制,开始向开放包容、共同参与的“双循环”机制迈进。通过该平台,项目申报方还能获得培训交流、经费支持、激励表彰等,实现了红十字志愿服务的资源互惠、经验分享、优势互补、共赢共进。

为规范红十字志愿服务工作的开展,进一步提升品牌辨识度,上海市红十字会对“上海市红十字志愿服务标志”的使用进行规范,并统一了红十字志愿服务旗帜、志愿者服务卡和志愿者服装。在此基础上,制定出台《上海市红十字志愿服务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对上海市红十字志愿服务的重点任务、保障措施以及任务清单进行了细化,明确要按照“统筹设计、自主管理、社会化运作、阶段性评估”的要求,按领域、分专业,建立和完善以项目归类的志愿服务体系,充分体现时代特征、上海特色、红十字特点。同时,提出要以“三救”“三献”为核心,以“一老一小”为重点,结合上海老龄化城市和青少年学生资源丰富的特点,聚焦需要帮助的困难群体——尤其是高龄特困老人、未成年人和残疾人等,以问题清单为基础,以需求清单为导向,以资源清单为依据,以服务清单为目标,开展具有红十字人道特色的志愿服务活动。这也成为“博爱申城”志愿服务项目品牌化建设的具体目标之一。

此后,《上海市红十字志愿服务基地管理办法》《上海市红十字志愿服务基地申报评审办法》等陆续出台,多元推进本市红十字志愿服务基地、项目、岗位、活动四位一体的志愿服务体系。

整合资源,融入城市发展

经过五年工作实践,“博爱申城”志愿服务项目参与单位已涵盖全市16个区红十字会、215个街镇红十字会、70余家冠名医疗机构、50余所高校红十字会以及部分社会组织和直属志愿服务队。先后共有380个单位和组织参与项目申报,其中获得市红十字会经费资助的志愿服务项目211个,资助总额达256万元;参与志愿者1.9万人,服务时长18.5万小时,受益人数(线下+线上)355.5万人。

各参与单位围绕核心任务,依托志愿力量,聚焦重点人群,组织各类活动,充分调动广大志愿者的主观能动性与有效参与率,在“博爱申城”的平台上,开展了系列丰富多彩、具有红十字人道特色的志愿服务活动,让“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成为了上海城市精神的一部分。

浦东新区金杨新村街道,辖区面积8.02平方公里,下辖47个居民委员会,101个小区,是浦东新区人口最多的街道,且辖区内人口密集,外来人口多、高龄老人多、困难家庭多,社会矛盾多。该街道以博爱家园建设为平台,以志愿服务为切入点,以红十字服务总站为志愿服务基地,探索出一条多元社区治理的新途径。

金杨新村街道联手东方知音居民区,设计博爱特色基地——博爱知音馆。馆内设有爱心室、书海室、健身室、服务室,下设4支志愿服务团队:爱心天使队、博爱心声队、生命阳光队、暖心服务队。针对小区内来沪照顾孙子辈的“老漂族”较多的特性,发起“寻找老漂族”活动,搭载“老漂驿站”,一下子就吸引了小区内70余名“老漂”居民报名参加。针对他们的语言难关,志愿者在“知音老漂课堂”教他们学上海话;针对他们的生活难关,由志愿者带着他们去看周边的菜场、银行、医院;针对他们的兴趣,开设手工课,组织外出旅游和举办篮球赛等活动;针对夫妻间的情感问题,开设了“爱要大声说出来”心理沙龙。2020年,浦东新区金杨新村街道在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评选中被评为“最美志愿服务社区”。

此外,还有上海市红十字造血干细胞捐赠志愿者俱乐部、浦东新区“风信子”脑卒中健康志愿服务项目、黄浦区小东门街道、嘉定区红十字志愿者瞿大我、金山区红十字志愿者宣传服务队吴衡、金山区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毛俊荣等多个集体和个人,先后荣获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奖项。

与此同时,“博爱申城”志愿服务项目还积极寻求合作与支持,以实现项目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如“造血干细胞捐献知识宣讲进社区”志愿服务项目、社区应急救护知识技能培训志愿服务项目、社区失智失能老人老年介护知识培训项目,均作为上海市条块联动志愿服务试点项目参与市精神文明办社区条块联动,实现项目社区孵化。杨浦区爱康癌症康复服务中心开展的“向生活微笑癌症患者康复项目”,上海市健康关怀志愿服务组织实施的“健康关怀志愿服务项目”,静安区天目西路街道红十字会开展的“被遗忘的时光——失智失能困难老人关爱康复服务项目”,上海市红十字胸科医院申报的“践行红十字精神——仁心仁术心患救助”志愿服务项目,黄浦区五里桥街道实施的“公益课堂学救护,志愿行动来反哺”,上海公安学院“学警守‘沪’,为爱播种——浦东新区‘三镇联动’特殊人群战疫帮扶志愿服务”等项目,都得到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的肯定,获得全国红十字志愿服务项目发展计划重点支持。

打造品牌,助力持续成长

无论是志愿服务的平台,还是志愿服务的项目,品牌始终是最具辨识度的标志。红十字志愿服务的品牌化建设,就是要围绕国际红十字运动的基本原则,立足中国红十字会的志愿服务工作实践,以改善最易受损人群为己任,在创新开展志愿服务的过程中,不断注入红十字元素,体现红十字文化。

经过几年沉淀,“博爱申城”志愿服务项目已拥有了较为稳定的志愿服务实施主体、核心的骨干志愿者、固定的服务对象、明确的工作目标和配套的志愿服务基地。其中,志愿服务实施主体主要来自社区红十字志愿服务组织、红十字冠名医疗机构志愿服务组织和高校红十字志愿服务组织。社会组织的志愿服务队伍参与“博爱申城”志愿服务项目的热情也与日俱增。项目的骨干志愿者普遍具有良好的组织能力、较强的协调能力、灵活的应变能力、出色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无私的奉献精神,其中不乏红十字救护员、社会工作者、医护人员等专业志愿者。

2021年,上海市红十字会针对“博爱申城”志愿服务项目品牌化建设工作开展了专题调研,并总结提炼出品牌化建设的四个关键要素:首先,品牌化建设要明确项目定位,聚焦项目优势,要重视志愿服务项目的品牌传播,和志愿者的成长;其次,要强化专业志愿者的招募、培训,要强化创新在志愿服务品牌化建设中的作用,强化红十字文化、红十字元素在志愿服务活动中的体现;第三,要引入社会资源加入,通过精准对接需求、持续优化合作,找到与品牌志愿服务项目合作伙伴的契合点、共赢点,制定切合实际并可持续发展的项目书;第四,要强化对志愿服务项目和志愿者的评估,通过非货币化价值的计算,合理统计志愿服务在社会进步与发展中的贡献比值,更大程度地调动志愿服务组织和志愿者的服务热情和创新意识,为志愿服务发展注入蓬勃生机。

上海市红十字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志愿服务事业是高尚的事业,志愿服务活动是弘扬红十字精神的生动实践。市红十字会将和社会各界爱心人士一道,用志愿服务精神奉献社会,用志愿服务行动传播爱心,让“博爱”之花开满申城。

崔海燕   滕桂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