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感动瞬间 见证平凡英雄

时间:2022-12-09

每一个人,都能迸发出生命的光彩,当无数的光聚合之后,便会散发温暖,灿若星河。

在人体器官捐献与移植领域,也有一群爱心接力、守望相助的普通人,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平凡英雄的非凡意义。这其中有敢为人先的人体器官捐献与移植事业的前辈们,有帮助他人重获新生的人体器官捐献者,还有被称为“生命接力者”的OPO工作人员以及获得重生后感恩回馈社会的器官移植受者等。这些平凡的人齐心聚力地完成了“生命延续”与“生命重生”的跨越,表现出对生命本身最崇高的敬畏和呵护。

他们的善意和热情汇聚成一束温暖的光,用至诚汇聚而成的向心力、团结力照亮了黑暗,使得生命之路变得畅通无阻。

他们是平凡英雄,都在坚守自己的梦想,坚持着自己的初心,他们以决绝的态度、坚定的意志,为各种角色注入灵魂,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拓荒者:夏穗生教授

4b2 中国器官移植学的主要开拓者、创始人之一,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夏穗生教授.jpg

中国器官移植学的主要开拓者、创始人之一,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夏穗生教授

每每看到“生命之花重新绽放”的故事,人性的温暖总会让人动容,惊心动魄的救治总会让人落泪。新中国的器官移植从实验室逐步走向临床应用的艰辛历程,离不开一个人的不懈努力——同济医院夏穗生教授。

夏老用130条狗的动物实验打开了中国器官移植事业的大门;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器官移植研究所;实施了亚洲第一例腹部多器官移植手术;培养了中国第一批器官移植研究生……面对无数的“首次”和“第一”,这位医龄与共和国同龄的老人微笑着说:“我一生只做了‘一件事’——惟愿不负国家培养。”

夏老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2013年3月26日,夏老登记成为一名遗体(器官)捐献志愿者。

2019年4月16日,夏老辞世后实现了角膜捐献。老人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医为仁人之术,必具仁人之心”。

同济医院眼科作为接受夏老捐献角膜的医疗团队,成功地将这对珍贵的角膜移植给了两位病人,让夏老的角膜依然折射着世间美好,依然注视着我们这些后生晚辈的一言一行。同时,他们也持续关注着这两位病人的眼睛健康。通过电话回访,了解到这两位角膜移植受者一直保持着“明眸善睐”,高品质的生活让他们幸福满满。三年前,陈爹爹(化名)右眼发炎剧痛,不仅经常流眼泪,视力还严重下降,经过检查确诊为右眼蚕食性角膜溃疡,而且当时他的右眼角膜已经溃疡穿孔,还有白内障,所以只有通过角膜移植才能避免失明。幸运的是,陈爹爹在移植了夏老的部分角膜后,他的视力明显恢复,今非昔比!与此同时,还有一位王先生也接受了夏老的角膜。移植术后的第一次复查,他的视力直接从0.05提高到了0.3,极大地改善了生活质量。值得一提的是,王先生在角膜移植手术前就填写了《武汉遗体捐献志愿者申请登记表》,通过自身行动为遗体捐献事业的发展尽一份力!

而今,夏老已经离开我们三年了,在此,我们向这位给予了同济医院、给予了中华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精神世界无上光荣的医者致敬!

4b1.jpg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器官移植病房的人体器官捐献纪念墙上,记录着从2010年11月17日至2016年4月19日的282位器官捐献者的名字,往来的人员对他们致以崇高的哀思与缅怀

孤勇者:人体器官捐献者

歌曲《孤勇者》一度霸占着各大榜单之首,人送外号“小学生之歌”,甚至在幼儿园也普及了。难怪演唱者本尊陈奕迅都疑惑:听说我出了首儿歌?

曾经和读一年级的女儿聊天,问她为什么喜欢《孤勇者》。她不假思索地说:越唱越觉得浑身充满了力量。

孩子内心的声音,值得尊重!

我们成年人不似孩子那样痴迷《孤勇者》,是不是因为从中看到了自己努力挣扎的影子,反而没有了这种“吼”的勇气?但是无不承认,歌曲给我们带来的依旧是鼓舞和振奋,依旧引起了我们的情感共鸣。

多年前,一位家中的“顶梁柱”突发脑出血,历经两次外科手术,最终不治,被判定为脑死亡。我着手器官捐献协调工作,病人的妻子自始至终在哭泣中诉说着自己的命运多舛,貌似不赞同也不反对器官捐献;病人的父母亲已经年过七旬,坚决反对器官捐献,颤巍巍地摆出跟我拼命的架势;儿子才刚过14岁,按照法律规定,未成年人不需要表态,于是他一个人抬头对着窗外的阳光,默默地数着空气里浮游的灰尘。与此同时,各路叔伯和七大姑、八大姨则化身成为事件的主角,以“伤风败俗””大逆不道”为依据,跟我探讨着封建礼教的崇高地位……

整整一上午的唇枪舌战,让人身心俱疲,我意识到这个协调案例要失败了。

就在我准备起身要离开的时候,病人的儿子站起来大声说道:“我已经是大人了,读了这么多年的书,我同意捐献!”一时间,在场所有人都惊呆了,包括我在内。最终,在病人儿子的坚持下,在场的家属都同意了器官捐献。

多年以后的今天,我才知道该如何形容这位小伙子——孤勇者!对,就是孤勇者!

生活中又有多少人是经历过涅槃,才感受到生命的顽强和美好,并最终拥有了过往不恋,当下不负的坚定;又有多少人,能像孩子一样无所畏惧,并终究有经得起世事颠簸的勇气和迎难而上的底气。

做自己的孤勇者,做人生的孤勇者,唱出平凡人的不屈和坚强!

感恩者:移植受者的亲人

4b4 众多终末期器官功能衰竭病人通过器官移植手术重获新生。.jpg

众多终末期器官功能衰竭病人通过器官移植手术重获新生

自从孩子的妈妈去世后,女儿妞妞成了我混沌生活里唯一的光。可惜,这个小家伙命途多舛,9岁的妞妞被诊断为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期。万般无奈之下,我们开始了登记排队等待合适的肾源。我经常告诉妞妞:“有缘分的人,迟早会遇到,就像爬山虎一样,只要有目标,就一定可以爬上去。”她望着我,甜甜地笑着,露出可爱的小虎牙。

女儿对我来说,是生命的全部。自从她患病以来,一直被病痛所折磨,小小年纪承受了许多本不该承受的痛苦。看着她难受的样子,自己恨不能替她来承担病痛的折磨。虽然内心很难受,可我不想把这份难受传递给孩子,所以每天都装作没事人一样,希望她能看到希望并感知到爸爸的坚强。

妞妞开始接连出现尿毒症期的各种症状,在等待移植器官的漫长过程中,反复经历了几次住院治疗。我握住妞妞的手,期待她能像之前那样再一次挺过来。虽然不知道奇迹是否发生,但是在现实面前我除了相信,别无选择……

“终于可以做手术了!”当医生告诉我们的时候,我激动得落泪,拉着医生的手久久不愿松开。宝贝终于有救了!想起妞妞所说的:“如果以后真的不能和爸爸在一起了,情愿将身上有用的器官都捐出来,这样别人就不用这样苦苦等待了。”现在,妞妞有了手术的机会,就不用再离开了……

移植手术,术后恢复,一切井然有序地进行并达到了预期效果,女儿如愿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家里。虽然,后期她依旧离不开医院定期的检查和终身服用药物,但是这些对于失去生命来说又算得了什么。

妞妞打开的笔记本上写道:“虽然我不知道你是谁,但我能感知到我们在一起,透过我们共同的眼看这大千世界并感知这世界的无限美好;张开我们共同的手拥抱这和煦的阳光并贪婪地呼吸着新鲜的空气。谢谢你,让我重获新生,让我可以去继续着各种喜欢。我的身体里有了你,也有了更多的想法和牵挂。我要和你一起努力,长成朝气蓬勃,充满阳光的少年,成为不断努力,不断拼搏的青年人……变成新的希望和美好!”

奔跑者:OPO工作人员

4b3 为赶在飞机起飞前,顺利完成器官转运工作,同济医院OPO工作人员“一路狂奔”和时间赛跑,更是和生命在赛跑。.jpg

为赶在飞机起飞前,顺利完成器官转运工作,同济医院OPO工作人员“一路狂奔”,和时间赛跑,更是和生命在赛跑

OPO工作人员一年365天,一天24小时,每一分钟,要么在“待命”,要么在“奔跑“。每年上万公里的奔跑,背负的是一份爱心、一份希望,更是一份责任和使命。

在器官捐献协调阶段,OPO工作人员要努力奔向潜在捐献者所在的医院与家属沟通;在捐献器官获取后,由于保存时间仅有短短几个小时,他们必须一路奔跑,缩短器官缺血时间,保证器官活力。

时常会不经意想起2021年冬天的“一路狂奔”,那也是我历次“奔跑”中最紧张的一次:和自己赛跑,和时间赛跑,更是和生命在赛跑!

千里之外的S市,一位肝功能衰竭病人亟需肝移植挽救生命。而幸运的是同济医院的一位器官捐献者的肝脏,经过中国人体器官分配与共享计算机系统(COTRS)分配后,恰好与其匹配成功。

当器官获取完毕后,距离航班起飞已不足50分钟。电话向机场工作人员报备绿色通道的同时,的士司机一路狂飙,平日35分钟的路程压缩至25分钟。

机场地勤人员真的十分给力!在第一时间开启紧急绿色通道,并对接好了每一个环节,节省着每一分钟,为宝贵的器官保驾护航。

我喘着粗气,在客舱门关闭前两分钟,奔至登机口。落座的那一刻,我长舒一口气,悬着的那颗心终于放了下来。

回想着这一路惊心动魄的奔跑,暗暗庆幸:如果中间有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延误,哪怕只耽搁一两分钟,这位肝病患者的命运或将如何改写?

翌日,得知肝脏已经顺利移植,病人术后情况良好,心里由衷地感到喜悦——这场生命的接力,终不负所托。

每一次的用力奔跑,或许是在赶当天最后一班航班、最后一趟高铁,或许是在抢救病人、为手术争取时间。那一刻,脑海里想到的唯有“时间”二字。因为每节约一分钟,可能意味着等待的时间就可以缩短一分钟,这样移植后器官功能的恢复时间会缩短,病人康复的时间也可以缩短。越奔跑,越明白身上的责任与使命。

我,只是同济医院OPO团队中普通的一员,在我们背后,有无数个奔跑的身影。我们一同参与协调、维护、获取等工作,服务于伟大的器官捐献和移植事业。

在经历了无数个爱心接力的感人故事后,有一句话是我始终坚信的,“用心温暖世界,这世界也会报之以温暖”。

疫情会延缓奔跑的脚步,但爱心的传递却永不停歇。

传递者:平凡的你我

电影《寻梦环游记》构造了一个别样的死亡观:人的一生要经历三次死亡。第一次,医生宣告你的死亡;第二次,在葬礼上亲人们向你一一告别,宣告你在这个世间不复存在;第三次,人世间所有的人都将你遗忘。于是,你真正死亡了。从此,宇宙万物与你无关,也没有人知道或在意你是否曾经来过这繁华世间。

一鲸落,万物生!人体器官捐献者,将无限的爱留在了这美好人世间,诉说着“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的美好愿望,成为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然而,中国器官捐献数量和捐献率仍面临供体严重短缺问题,还有很多很多器官功能衰竭病人在苦苦挣扎。他们无时不刻地在期盼着能有奇迹和幸运的发生。他们就像黑暗中独自等待的“小女孩”,燃尽了手上的火柴,无比渴望那一束照进黑夜里的亮光,只希望那个送来温暖的人,能立刻出现在自己面前:“好了,现在轮到你了!”

春去秋来,落叶打着转地往下飞落并最终优雅地躺在地面上。它死掉了吗?不,它只是看起来死掉了,它掉在地上,埋进土里,会变成大树的营养,会让大树更加繁茂,会被人们记住它曾经的美好——“零落成泥碾做尘,只有香如故”。

人亦如此,来到这美好世界,不仅是为了有华丽的转身,抵达的归宿,也需要有这样或那样的善意和举动,能够在离开后,依旧被他人所想起和怀念。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点,遗忘才是永恒的尽头。你走了,但你的心脏依旧可以继续跳动,你的眼睛依旧可以看潮起潮落、四季更替,看遍这繁华盛世。这就是生命的升华!

所以,我们每年都参加人体器官捐献缅怀纪念活动,用最真挚的心情,向器官捐献者及其家属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寄托一份缅怀,一份思念,更传递着一份希望。

曾经,我一直认为“生”的反义词是“死”,直到现在我才明白,“生”的反义词其实是“遗忘”。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后来,记忆是唯一相见的方式!而“生命接力,大爱传递”则是让这份思念无限放大的最好方式。


随着器官捐献宣传工作的不断推进,器官捐献的理念越来越多地走进各类影视剧、自媒体和民众的生活中。与此同时,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也一直积极组织策划开展及参与各种器官捐献主题类活动,吸引更多的民众积极了解、支持和参与到器官捐献公益事业。2022年3月,同济医院开通“同济医院器官捐献与移植”公众号,及时传递正能量和健康观念,有效传播“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

随着人们对器官捐献了解和认知的加深,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爱心传递”的队伍中来,他们中有学生,有老师,有外卖小哥,也有工人,还有警察、医生等等,他们用爱心点亮希望,让更多的温暖走进更多人心中。截至2022年11月28日,全国累计有5574114人登记成为器官捐献志愿者,实现捐献人数43050人,捐献器官个数130411个,这些数字的背后是逝者在生命旅途的终点,献出生命的礼物并点亮他人的希望;更是器官的移植受者,带着捐献者的美好愿望,更好地生活下去。

我们也经常看到有人在社交媒体上晒出自己的捐献登记卡,俨然,很多人不仅接受了器官捐献,而且还认为这是一个比较时尚的行为,这是思想观念的巨大转变。

致敬,伟大的人体器官捐献者!

致敬,那些默默支持人体器官捐献事业的爱心人士!

是你们让星光变得更加璀璨,让希望发出耀眼光芒!

图文: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