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缅怀 生生不息
——致敬安徽省遗体器官组织捐献者2023春分缅怀诵读会侧记
时间:2023-03-31
又是一年春分时。众人停下脚步,送上鲜花,捧着春日的信笺,在安徽省合肥市大蜀山文化陵园举行“生命·遇见——2023春分缅怀诵读会”,用世界上最美的音乐和最真挚的声音,向那些馈赠生命礼物的遗体器官组织捐献者们致敬,6年来,“声声”不息。
用最温暖的文字诉说想念
“爸爸,您在我的出生证上签字,我却在你的器官捐献同意书上签字……人原来真的会心痛到无法呼吸。”女儿李梦茹用《纪念我平凡而又伟大的父亲》回忆着父亲的点点滴滴。
“中国好人”李俊是合肥王大郢社区的书记,在社区工作的22年里,每一项工作,他都带头干,每一位居民,他都装心里,他以实际行动赢得了大家的信任和支持。
然而,2021年12月14日,社区换届后第一次会议,48岁的李俊在听取工作汇报时突然晕倒在地。8天后,他的家人签署了器官捐献志愿书,以另一种形式继续践行着这名共产党员的初心。
3月21日,是春分,也是青阳姑娘曹佳佳的生日,而这已经是她离开后的第5个生日了。
“亲爱的佳佳,今天是你的生日,每到这个时候,我们对你的思念就愈加浓烈。你没有享受过亲情的温暖,离开时,却把自己拥有的一切都献给了这个世界。你的生命虽短暂,仍拼尽全力,奔赴热爱,如夏花般绚烂,如烟火般璀璨。”池州“三献”志愿者协会的志愿者黄素雅诉说着佳佳的坚强与善良,几度哽咽。
2013年12月,佳佳被查出患有腹膜后肿瘤,在她生病期间,池州市“三献”志愿者协会迅速发起捐款,大家自发前往医院,24小时陪在她的身边。在得知佳佳从没过过一个生日的时候,志愿者们精心为她准备了32岁的生日惊喜,然而这也成为了她的最后一个生日。2018年,佳佳离开了,她捐献遗体和角膜,实现了让别人代替自己感受这个美好人世间的愿望。
这一天的大蜀山,细雨蒙蒙,似乎在诉说着无尽的思念和心痛。
“爸爸妈妈,你们知道吗,你们已经给十个家庭带去了希望,弥补了他们的遗憾!你们虽然走了,但你们生命的一部分还在延续,而且是与更多的生命相融,那两对眼角膜,能带你们看更多的风景、美好和希望。”
2021年6月,刘成清闫之花夫妇不幸发生车祸,造成特重度颅脑创伤,家人悲痛之余,决定让他们以另外一种方式继续“活着”。这对夫妻的捐献,使4名眼疾患者重现光明,挽救了6名肝、肾衰竭患者的生命。
“有人说,我吹过你吹过的风,这算不算相拥,我走过你走过的路,这算不算相逢。”宣城市红十字志愿者高家騋一篇《相随无别离》,回忆着自己的好友、“中国好人”柯跃武生前为公益事业不停奔波的点点滴滴。
柯跃武是位献血达人,22年里他坚持不懈献血,献血量等于把全身的血液换了18遍。在生命无法挽回的时候,他捐献出自己的角膜和遗体,点亮失明者的天空,为祖国医学事业作出最后的贡献。
用最真挚的声音表达敬意
人世间最珍贵的是生命,最浪漫的是生命与生命的相遇。
“我们是一群平凡的老人,可你们说我们并不平凡。我们平均年龄超过70岁,年龄最大的94岁、最小的20岁,全部签署了遗体器官志愿捐献书,我们小区家风也好,其中有26对夫妻、5对母女(子)、3对姐妹花和1对祖孙。我们就是想让爱与生命接力,让遗体器官捐献这首生命的赞歌,从邮电新村向外传扬,播向四方。”安徽省红十字会几位年轻人,用情景带入的方式演绎了合肥市邮电新村小区红十字爱心社的老人们相约身后一起捐献遗体的动人故事。
这个大爱传承的故事源于2002年,曾是小区居民的吴朗,深知自己的生命快到尽头,希望捐献遗体供医学研究,在他离开后,家人帮他实现了心愿,他的爱人马毅兴也申请捐献遗体。自此,在这个以邮电系统离退休职工为主的居民小区,倡导无偿捐献的新风尚延续至今。至今已有115位老人办理了遗体器官捐献申请登记手续,其中5人已经捐献了遗体。2013年,老人们通过安徽省红十字会遗体(器官)捐献中心安医大接受站成立了爱心社,他们在生活上相互关照,也在社区里积极地传播“三献”知识。
去年,新华网安徽频道视频采访了一群大学生,他们虽然年轻,却选择登记成为遗体捐献志愿者作为自己的成年礼。在这些青年登记者中,有一个小伙子叫张锐洋,去年登记的时候刚满19岁。谈起这个决定,他自豪地说因为他来自邮电新村小区,经常看到爷爷奶奶在小区里宣传,觉得这是个伟大的事业,作为青年人,应该把这份爱的事业传承下去。如今,他成了爱心社里年纪最小的一员。
爱的传承,还来自于一个个普通而又温暖的家庭。
淮南市红十字志愿者朱方秀,因为19年前一次偶然救助一位孤寡老人的经历,使她萌发了要给孤寡老人们一个家的心愿。她历尽艰辛,开办了淮南最早的社会养老机构,免费收住五保户和孤寡残疾老人,吃住在一起,日夜悉心照料。常年超负荷的工作,摧垮了她的身体。2017年,被查出晚期癌症的她,来到红十字会说出了她想要捐献遗体角膜的最后心愿。2018年,家人帮助她实现了捐献遗体和角膜的愿望。
“妈妈,今天我们和大家一起来看望您了!我们知道,您一定能看见。我仿佛感受到了您,就站在这万花丛中对我微笑!您的微笑,您的慈爱和善良,是我们生命中最宝贵最温暖的阳光!我们也要向您一样去爱这个世界,像您一样让生命绽放光芒!”朱方秀的儿子张道林娓娓道来的一篇《传承妈妈的爱》,让大家红了眼眶。如今,他和爱人挑起了老年公寓的重担,继续传承着妈妈的爱。
用最真情的诵读成就遇见
微风吹着浮云,细雨轻轻飘落。弥漫着春泥气息的大蜀山文化陵园,蒙上了一层思念的滤镜。从2018年开始,每年的春分时节,安徽广播电视台的播音员、主持人,都会赶来这里参加“春分缅怀诵读会”,用他们的方式向馈赠生命礼物的遗体器官组织捐献者致敬。
“伟大人物的生平把我们提醒,我们也能使生命变得高尚。”安徽省朗诵艺术学会名誉会长魏民老师用一首《生命礼赞》,致敬那一个个高尚的灵魂、一个个厚重的生命。
“平凡的我们,一身雨雪风霜不问去哪;随四季枯荣依然, 迎风歌唱”“您最后的愿望如此简朴,盲人将重见光明,心脏将再次跳舞,那是您架起的生命之桥,那是您筑就的生命之路,让那些苦苦守候的人,重燃新生的希望”“我执着地希望在我们大家都要到达的那个终点站,我们还会相聚……”
安徽广播电视台任良韵、袁媛、刘杨波深情地诵读《人世间》《生命的礼物》《生命的列车》,表达对遗体器官组织捐献者们的深深敬意和对美好生活的无限期待。
省红十字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张青表示,遗体器官组织捐献是一项是关系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大爱工程,也是彰显社会文明进步的高尚行为。全省超过30万人已经登记成为人体器官捐献志愿者,近3000人在逝世后捐献了器官、遗体或角膜。省红十字会将坚持办好“春分缅怀诵读会”这样的活动,形成品牌、传递温情、凝聚能量,让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遗体器官组织捐献志愿服务和宣传活动中来,对捐献者家庭给予更多的关爱。
赵玮玮 胡静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