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市遗体器官捐献者纪念园建成开园
时间:2023-03-24
3月21日上午,伴随着一曲纯净的童声小合唱《让世界充满爱》,纪念碑上方一群白鸽翱翔盘旋,三亚市遗体器官捐献者纪念园正式开园,海南省人体器官(遗体、组织)捐献缅怀纪念活动同步举行,海南省文明办、省民政厅、省卫生健康委等相关单位负责人出席活动,遗体和人体器官捐献者家属代表、登记志愿者代表、医疗系统代表150余人参加活动。
▲3月21日,三亚市遗体器官捐献者纪念园开园仪式现场。记者沙晓峰摄
▲参会全体人员向人体器官捐献者纪念碑献花,表达对捐献者的敬仰之情。记者沙晓峰摄
▲医护人员代表宣誓。记者沙晓峰摄
活动现场,遗体器官捐献者家属代表杨惠麟几度哽咽,用饱含深情的家书缅怀她的母亲。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肉体的离开并不代表灵魂的消散,妈妈永远活在我的心里,我以她为傲!”杨惠麟表示,母亲是一位妇产科医生,捐献遗体和器官一直以来是母亲的心愿,退休后,这成了母亲生活中的头等大事。2015年,杨惠麟的父母找到三亚市红十字会一起办理了遗体捐献登记。“看着这些年来她的坚持,我慢慢理解了她的执着。”杨惠麟还清楚地记得父母登记遗体捐献回来的情景,母亲开心得像个小孩,总是笑着对别人说:“我做了遗体捐献,我的眼角膜很好,起码可以帮助需要的人重见光明,我要为医学事业贡献绵薄之力,我虽生得平凡,却要死得光荣。”也正是那一天,杨惠麟做了一个决定,将来自己也要捐献遗体。自办理登记后,晁清芝对眼睛保护格外小心。“母亲是一个节俭的人,平时吃穿都反对我们大手大脚,以前买普通的平光眼镜她都觉得很贵,为了保护眼睛,她不惜花近两千元购置防蓝光的眼镜,并定期体检。”讲到这里,杨惠麟声音有些哽咽,眼中闪着泪光,思绪回到了许许多多个与母亲朝夕相处的日子。在她看来,生活中的妈妈爱笑、爱舞蹈、爱运动、爱助人......
2022年6月,杨惠麟的母亲因突发脑出血不幸离世。为了帮助母亲圆梦,杨惠麟来不及悲伤,第一时间联系三亚市红十字会。“那晚,工作人员和我说:‘妈妈的眼角膜很好,能帮助2-6个人重见光明。’那一刻,我才真正明白了母亲执着的意义。”受母亲的影响和带动,同年10月,杨惠麟完成登记,成为一名遗体器官捐献志愿者。“除了父亲和我做了遗体器官捐献志愿登记,还有很多的亲朋好友得知母亲捐献遗体的事情后,也主动向我们咨询,也希望能够登记,母亲虽然离开了,但是她的力量还在。”
“妈妈,春天来了,您放心,在您的帮助下,至少有两个人能重见光明,为他们的生活带去新的开始和希望......”杨惠麟站在刻有母亲名字的遗体器官捐献者纪念石碑前,深深鞠躬,向母亲表达内心无尽的思念。
▲三亚市遗体器官捐献者纪念园遗体器官捐献者名录。记者沙晓峰摄
三亚市遗体器官捐献者纪念园由三亚市人民政府投资建设,总投资约190万元。纪念园坐落在三亚市荔枝沟路殡葬服务中心内、烈士纪念园旁边,于2022年3月开工,2023年2月竣工,占地600余平方米。园区主要由主题浮雕小广场、红十字纪念石碑、捐献者名录石碑、生态葬池和文化宣传廊五部分组成,是海南省首个园林式遗体器官捐献者纪念园。
三亚市红十字会有关负责人介绍,三亚市遗体器官捐献者纪念园的建成,为器官和遗体捐献者的家人、志愿者以及社会各界提供一个瞻仰、缅怀、追思的公祭场所。“园区将服务于三亚乃至整个琼南地区的捐献者及其家属,这里设有天堂邮箱,捐献者亲友、社会各界人士可以把对捐献者的致敬、缅怀、思念以文字、书画、卡片等形式投入天堂信箱。”
海南已累计24433人志愿登记成为人体器官捐献志愿者
2002年,海南实现第1例通过红十字会开展的公民逝世后遗体捐献;2007年,海南实现第1例通过红十字会开展的公民逝世后角膜捐献……
2012年,海南启动人体器官捐献工作,12月21日,海南人体器官捐献实现零的突破。随着宣传工作的不断深入和公民认知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体器官捐献数量稳步增长。截至目前,海南省共有24433人志愿登记成为人体器官捐献志愿者,共完成人体器官捐献408例,角膜捐献386片,遗体捐献169例,为挽救器官衰竭患者、眼疾患者和医学研究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
来源:新海南客户端、海南省红十字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