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好乡村振兴“大文章”
——中国红十字会助力湖北省英山县乡村振兴纪实
时间:2023-08-01
6月的英山,草木葱茏,鸟语花香,村里老幼怡然自乐。这是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定点帮扶湖北省黄冈市英山县的第八个年头,昔日贫穷落后的国家级重点贫困县早已脱贫摘帽,旧貌换新颜。
2015年以来,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深化定点帮扶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新决策新部署,压实责任、狠抓落实,坚持以发展促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动巩固脱贫成果上台阶、乡村振兴开新局。
打赢脱贫攻坚战
2015年下半年,根据《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和《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精神,按照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安排,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开始承担英山县定点扶贫任务。彼时,英山县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0万余人,贫困发生率超30%,贫困村78个,属于深度贫困地区。
八年来,总会党组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党中央关于脱贫攻坚的决策部署,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创新工作机制、多方统筹资源,扎实推进定点扶贫工作。
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定点扶贫工作得到了国家乡村振兴局、中央和国家机关工委的有力领导、悉心指导和大力支持,中国红十字会会长陈竺多次赴英山开展督导调研,要求“带着对老区人民的感情,支持英山县打赢脱贫攻坚战”。
2015年至2019年,总会援建英山防灾减灾、产业扶贫、健康扶贫、教育扶贫等项目180余个,项目款物投入超过1.7亿元,惠及英山所有乡镇,受益群众超过30万人次。姜武艺、曹橙、张灏、白世雄、蔡文男、刘德锋、苗慧波、王璐璐等总会扶贫干部先后到英山县挂职,推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
2019年4月,英山县以“漏评率0、错退率0、综合贫困发生率0.15%、群众认可度98.22%”的优异成绩退出贫困县序列。
2020年以来,总会严格落实脱贫摘帽不摘责任、不摘政策、不摘帮扶、不摘监管要求,继续扎实履行定点扶贫政治责任,统筹推进脱贫攻坚、疫情防控、疫后重振、灾后重建等重点工作,多措并举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集中力量打好“收官之战”,充分发挥红十字会作为党和政府在人道领域的助手和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使英山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确保脱贫成效经得起实践和历史的检验。
博爱英山处处红
博爱家园是中国红十字会借鉴国际红十字组织“社区为本”理念和模式,在基层开展的惠民项目。项目以“防灾减灾、产业帮扶、健康促进、精神文明”为主要内容,通过动员各方资源,为乡村援建公共服务设施并提供产业帮扶支持。八年来,在总会大力帮扶下,112个博爱家园落地英山,惠及全县三分之一的村,投入资金达4400余万元。
“项目多,资金量大,属廉政风险高发地。”英山县红十字会负责人介绍,县红十字会通过建章立制、全程督导、廉政教育等举措,护航博爱家园项目建设、保护项目责任人、筑牢拒腐防变思想防线。
在工作实践中,英山创建了“12345”管理模式:讨论重大项目安排等“三重一大”事项时,必须召开1次党组会,充分研究、集体协商、会议决策、阳光透明,防止“一言堂”“一支笔”;以“自下而上、平等参与、民主决策”和“自上而下、责任传导、层层深入”2种方式推进项目,提高决策透明度,确保项目充分代表群众利益而非个人利益;按专业、分领域培养3类志愿者,分别参与项目执行、应急救护、人道服务,补充夯实基层项目执行力量;实行专家小组、县红十字会、乡镇政府(县直单位)、村委会(学校、乡镇医院等)4级项目管理监督体系,各负其责,层层把关,对项目实行立体化监督;以项目资金为抓手,执行项目申请、评审、评估、督办、审计5大机制,完善项目管理链条,确保资金合法、合规、合理使用。
英山县孔家坊乡位于大别山主峰天堂寨南麓,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诞生地,刘、邓大军根据地,是著名的革命老区。该乡王家畈村位于大别山皋陶山下,全村594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13户,650人。2016年,王家畈村发生洪灾,公路严重受损。村集体经济能力极为有限,在重建工作中已是负重债运行。
2017年5月,王家畈村开始实施红十字博爱家园和博爱卫生站两个建设项目。当年12月,博爱卫生站竣工,年接诊患者1800人次,为卫生站周边5000余名群众就医提供了较为齐全的医疗服务。博爱家园项目资金25万元,其中17.5万元投入建设避险广场,7.5万元用于该村红十字服务站建设及红十字宣传培训。
如今,每当夜幕降临,忙碌了一天的村民们走出家门,来到广场上聊天喝茶,1400平方米的避险广场成了周边四个村群众休闲纳凉的好去处。晚风习习,蕲艾飘香,这是博爱家园带给村民的又一实惠。2017年,在村两委带领下,全村196户贫困户组织成王家畈自强脱贫种养专业合作社,利用博爱家园生计金,流转土地100亩种植蕲艾,其中25户贫困户就地就业,每户每年增收至少5000元。
位于石头咀镇西北部的水口村是一个山头村,家家户户靠在小溪边或小河边打的小水井吃水。遇洪灾时,井水污秽浑浊,遇旱灾时,则无水可用。年轻人去远处的河里挑水,老年人则只能将就着用浑水。
博爱家园落户该村后,经过村民代表大会通过,落实群众意愿,确定了水口村博爱家园项目建设为水口村安全饮水工程。水口村安全饮水项目投入资金40余万元,在全村最高点海拔390米处,新建一个50立方米的不锈钢水塔,通过增压设备把市政自来水送到水塔,清澈甘甜的自来水流到了每家每户,几代人的用水难题彻底成为了历史。“红十字会可帮了我们大忙了!”村民们交口称赞。
上述案例只是总会在英山建立的112个博爱家园的两个缩影。2023年4月17日,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红十字博爱家园建设助力乡村振兴工作的意见》,在农村部署推动红十字博爱家园建设,为促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作出积极贡献。
6月8日至9日,全国县级红十字工作暨博爱家园助力乡村振兴现场会在英山召开。会议指出,要以博爱家园项目为抓手,推进红十字助力乡村振兴工作,以实际行动推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走深走实。
特色产业焕新生
“博爱家园是总会助力英山乡村振兴的核心项目,也是覆盖英山面积最大、影响范围最广、帮扶群众最深的项目。”英山县委常委刘德锋介绍,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
2022年元宵节当天,总会政策法规处处长刘德锋从灾害管理处处长蔡文男手中接过乡村振兴的接力棒,赴英山挂职县委常委,确保帮扶工作不脱节、不断档,红十字在英山的根越扎越深。刘德锋说,走在英山乡村的公路上,随意走进一个村,村里一定有红十字元素,“提到红十字会,群众都感情很深”。
孔家坊乡西南部的棕树塆村地处偏远,共297户826人,其中有脱贫户101户272人。2022年,在红十字会的大力支持下,投入资金25万元,采用“市场主体+合作社”模式,流转闲置土地50亩发展蔬菜基地,新建蔬菜大棚14个,采用新型喷灌技术,减少极端天气影响,确保增收稳定。
在持续帮扶下,蔬菜基地运营态势良好,产出的绿色有机蔬菜与市场主体神峰山庄对接,每天能出菜1000斤左右,年产值预计超过25万元,村集体可增加纯收入8万元。此外,基地增加就业岗位13个,其中脱贫人口7人,人均年增收1.1万元。更可贵的是,该项目实施后,村集体每年拿出2.5万元成立公益基金,用于扶危助困,帮助弱势群体,传递“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
2022年,总会全年在英山累计投入帮扶项目款物1497万元,其中直接投入帮扶项目款物1325万元,引进帮扶项目款物 172万元;培训基层干部 705人次,培训专业技术人员 82人次;购买贫困地区农产品 16.2万元。
博爱家园项目设产业发展基金,因村施策发展茶叶、中药材、花卉苗木等产业,2022年累计发展茶叶基地22个,中药材基地17个,花卉苗木基地3个,帮扶车间4个,小额借贷及其他种养殖项目59个。
博爱家园生计金以推动村级产业发展,提升群众生计发展能力为目标,为贫困村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水口村裕农灵芝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当年,收获灵芝孢子粉150斤,每亩地纯收益2万元左右。收益拿到手,合作社种植户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计划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向其他农户推广灵芝种植技术。
红山镇金家墩村利用15万元生计金,建设25亩花卉苗木基地,由村级合作社经营,为村每年带来最少5万元的集体收入,20余户贫困户从中受益。
杨柳湾镇王家界村争取生计金项目46.5万元,助力75户农户发展产业。村民扬子权发展茯苓5000窖,年收入30万元,成为药材致富带头人。村民吴建军开展天麻、茯苓带加工,年收入20万元。如今的王家界村,借助红十字博爱家园、生计金项目建设的东风,喝上了清甜山泉水,做出了清香的龙井茶,开拓出红火的旅游路,一个“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的美丽山村已然建成。
截至目前,博爱家园产业基金共建设防灾减灾设施138个、产业项目76个;除了直接帮扶到村,博爱家园生计基金更撬动引领其他帮扶资金达上亿元。“博爱家园的‘牵引效应’显著,项目落地后,可以带动交通、教育、卫生等多部门的项目,实现了‘小产业、大振兴’的积极作用。”刘德锋说。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在总会的“牵线搭桥”下,社会各界、多个省级红十字会纷纷向英山捐款捐物,红十字的温暖流向了英山千家万户,为英山推进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
记者 杨振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