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聚力为群众办好“三件事”
——安徽省红十字会青年党员调研实践活动侧记
时间:2024-01-12
2023年,安徽省红十字会组织机关青年党员开展了“向实践聚焦,为发展聚力,服务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调研实践活动。调研实践组针对群众关注的造血干细胞捐献和血液病救治领域的难点热点问题进行调研,走访了基层红十字会、捐献采集工作站、血站、无偿献血点、红十字志愿服务队等,深入了解安徽省造血干细胞捐献工作现状,对坚持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造血干细胞捐献工作实践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坚持人民至上,办好捐献救人的“实事”
中国特色红十字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红十字会是党和政府在人道领域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积极推进造血干细胞捐献事业,就是要践行“保护人的生命和健康”宗旨,办好这件血液病患者和家庭最期盼的“天大的实事”。
安徽省2004年启动造血干细胞捐献工作,2016年实现捐献人数突破100例,又用3年时间突破200例,用1年半时间突破300例,后来分别用1年时间迅速突破400例、500例。截至2023年8月底,全省累计完成542例造血干细胞捐献,在他们身后,还有随时等待伸出手臂、拯救生命的6.4万名入库志愿者。从安徽诞生的“生命种子”,已经跨越6个国家和地区,穿行在地球上许多城市之间,爱心传递距离超过50万公里,跑出了造血干细胞捐献的“安徽速度”。
调研实践组探究了安徽省造血干细胞成功捐献数快速增长背后的缘由。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近年来致力于完善造血干细胞捐献“双体系”,实现组织体系不断覆盖延伸,成为保障完成捐献各项工作的重要支撑。
“11615”捐献工作体系即由1个省级管理中心、16个地市工作站、1个HLA高分实验室、5个定点采集医院构成的密切协作、分工负责、科学高效的造血干细胞捐献工作体系。特别是疫情变化的艰难时期,“11615”体系多次启动应急捐献服务响应,闭环转运、点对点交接……全省“一盘棋”完成捐献任务,如期为焦急等待中的血液病患者送去重生希望。
“1+N”捐献志愿服务体系即由省级大队、1支省直分队、16支市级分队、20多支高校和县级服务队,以及700名志愿者构成的“1+N”捐献志愿服务组织体系,实现了横向协同,上下衔接,覆盖全省。这些队伍广泛开展造血干细胞捐献知识宣传、捐献服务保障、志愿者联谊等工作,各地信息有机衔接共享,成为各级红十字会做好造血干细胞捐献工作的重要力量。
坚持人文关怀,做好志愿服务的“小事”
“群众利益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捐献者、受捐者(患者)和志愿者的琐事,看似小事,但对他们来说却可能是大事、急事,甚至是难事。在造血干细胞捐献服务工作中,要坚持把群众的小事当成大事,站在群众角度将一件一件“细微的小事”办好、办到位,让点滴爱心“救”在群众身边。
调研实践组了解到,造血干细胞捐献工作流程主要分为采样、捐献、捐献后三个环节,安徽省各级红十字会依靠广大红十字志愿者,为入库捐献志愿者和捐献者提供全流程、全方位、标准化的跟踪式服务。2023年5月举办的“爱心相髓 致敬500”安徽省造血干细胞捐献突破500例暨志愿者嘉年华活动中,省红十字会特别设置了一个荣誉——“最温暖之星”,这个建议就是调研中从基层带回的。活动主持词中这样写道,“有一群人,他们不是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却奔走在红十字旗帜飘扬的各个角落,讲述红十字故事、传播红十字声音;他们不是血站工作人员,却是献血车旁的标配,追随献血车街头乡间、早出晚归;他们不是医务人员,却忙碌在造血干细胞采集室里,为捐献者舒缓情绪、做好服务。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红十字志愿者。”
调研实践组的青年党员们深切体会到,造血干细胞捐献者是“热血英雄”,但他们也是普普通通的人,也是来自各行各业,捐献流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突发情况,这就需要始终坚持以人民群众为中心,真心关爱捐献者、准捐献者。调研中,青年党员们听说了两个感人故事。
其一是2022年10月,祁门县蓝天救援队队长黄永刚接到入院捐献的通知时,母亲刚刚做完肿瘤手术,他未能陪护即刻入住芜湖弋矶山医院准备捐献。谁知第二天上午,他的儿子急性阑尾炎紧急住院,下午妻子又因忙碌过度急性肠梗阻也住进病房,一家全部住进了县医院,此时的黄永刚人虽在芜湖注射动员剂,但心中的焦虑在脸上一览无余。祁门县红十字会知悉这一特殊情况,立即组织志愿者分成三组分别照料捐献者家人,同时协调医院安排最佳治疗方案并将治疗进程及时告知捐献者,让捐献者安心救人。11月4日,黄永刚在自己生日这天顺利完成捐献,用“生命的种子”续写两段美丽人生。
其二是淮南市快递小哥刘亚强捐献造血干细胞期间无法送货,将影响生计。2019年5月27日晚,市红十字会发布一条紧急求助消息,寻求志愿者的帮助,收到众多回复:“我下夜班,可以去顶白班”“放心,我中间可以抽一小时”“我能卸货”“我能看门”……报名帮忙的志愿者有实习生、有出租车司机、还有普通工人。很快,一张特别的排班表发布到红十字志愿者微信群里。看到市红十字会组织那么多热心志愿者帮他打理业务,刘亚强倍受鼓舞。6月3日,刘亚强成功完成捐献,实现了自己的心愿。后来,刘亚强感慨道:“我整天给人忙着送快递,没想到这次把自己给快递了,这是我这一生中最重要的一次生命速递。”
坚持人道传播,讲好热血英雄的“故事”
做好人道传播是红十字人的使命也是责任,要不断创新造血干细胞捐献宣传,深入挖掘“好故事”,努力书写“好故事”,真正讲出“好故事”,让温暖感动“救”在群众身边。
调研实践组对安徽省红十字会的宣传数据做了统计,2022年,省红十字会围绕“造血干细胞捐献”主题,在人民网、新华网、中青网、安徽日报、中安在线、安徽文明网、学习强国等各类国家和省级媒体平台上刊发宣传稿件、新闻或短视频100余篇,在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的“一报一刊一网一号”刊发造血干细胞捐献题材综合稿件、文章50余篇。这些宣传作品的创作角度和宣传方式值得总结,调研实践组专门收集了近年有影响力的公开发表的稿件,它们有的是为捐献者群体画集体像,归纳捐献者共性,梳理捐献者个性,突出爱心与职业无关、英雄就在身边,每一篇都是内容丰富、语言细腻、可读性很强的美文;有的是挖掘特殊背景下的捐献故事,讲述疫情下与时间赛跑,为生命护航的故事;有的是第一时间抓住传播节点,比如在第十三届“全国五好家庭”和“最美家庭”评选时,或在“七一”“八一”前后,通过媒体发出声音,展现新时代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良好的精神风貌。
在安徽,讲到造血干细胞捐献,不能不提到”安徽淮南的志愿者张宝。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韩国国立首尔大学发表演讲时动情地讲到:“中国骨髓捐献志愿者张宝与韩国患者配型成功后遭遇了车祸,但他住院治疗康复后,继续为这位韩国患者捐献了骨髓。这位中国志愿者说:‘人生祸福难料,人家现在大难临头了,帮点忙真不算什么。’”
每一位捐献者都是一面旗帜,每一例成功捐献的背后都是志愿者的大爱情怀和无私付出,属于他们的每一份感动、每一个故事都值得被铭记。调研实践组充分认识到,救人英雄在身边,感人故事也在身边,围绕捐献者事迹,进行深度挖掘、持续宣传,可以温暖更多人,可以让“一个人带动一群人,一群人带动一座城”,实现人道精神传播从感动到行动。
通过这次主题鲜明的调研实践活动, 青年党员最大的认识提升就是: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与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推动造血干细胞捐献工作高质量发展,必须自觉站稳人民立场,办好捐献救人的“实事”,做好志愿服务的“小事”,讲好热血英雄的“故事”,让更多人参与到这项传递希望的“生命工程”中来。
胡静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