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集千余件红十字藏品,浙江长兴救护车司机要建个人馆无偿展出
老朱的红十字展馆
时间:2024-04-09
清朝时期的红十字会公文,抗战时期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留下的相册,抗美援朝时期红十字会工作人员救死扶伤的老照片⋯⋯展示柜里,一件件带着时代印记的老物件,讲述着中国红十字会的光辉历史。
这里展示着千余件红十字相关藏品,它们的主人叫朱爱平,是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急救中心的一位救护车司机,也是浙江省红十字一级应急救护师。
目前,他的藏品都放在单位展出,“朱爱平红十字博物馆”即将成立。他正在和全国红十字模范单位——吴兴高级中学合作,准备将个人藏品放到学校,做长期公益展。
朱爱平说,今年是中国红十字会成立120周年,如果个人博物馆能在这时候成立,对红十字文化的传播也有着重要意义。
收藏的意义是传承精神
朱爱平和红十字的结缘,得从他的工作说起,救护车司机需要掌握基本的急救技能,协助医生完成对伤者的现场急救。
“我们每一次出车,都是在和死神赛跑。”他说,当看到严重的伤者因目击者不会初步急救而错失时机,导致严重后果时,他深刻感受到公众掌握现场急救技能的重要性,于是萌生了考取红十字救护师证并参与公益急救科普的想法。
为此,朱爱平参加了红十字会组织的救护培训班,考取了浙江省红十字一级救护师证。
“在炮火连天的战争年代,红十字标志背后,正是跨越种族、国界、信仰的人道主义精神,他们坚守和传承的是给每一个人平等的机会,和对每一个人尊重。”朱爱平说,正是这种精神打动了他。
他展示了一枚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饶家驹纪念大铜章,在这枚纪念章背后,还有一个特别温暖的故事:上面印刻的人像叫饶家驹,是一位法国神父,被称为“难民之父,中国之友”。
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之后上海失守,当时身为上海国际红十字会执行委员会副主席的饶家驹通过积极运作,在南市地区成立了一个保护难民的安全区域,即“饶家驹难民区”。
饶家驹的努力给战火中的难民带去了生的希望,这一“上海模式”还在南京、杭州、汉口等多地得到复制,让50多万名难民得到救助。
“更重要的是‘上海模式’作为战时难民救助成功的典型案例,被国际人道法《日内瓦第四公约》吸收,这是饶家驹的创举。”朱爱平说,让更多人了解和传承红十字精神,正是他多年来收藏的意义所在。
每件藏品背后都有故事
收藏,是件费钱的事儿,尤其是像朱爱平这样“公益性”的收藏。
“我女儿经常跟我开玩笑说,再收藏下去,她的嫁妆都没了。”朱爱平笑着说,但是每一次看到哪里要拍卖红十字相关的藏品时,他就忍不住出手,尤其是那些有着历史渊源的藏品。
有时,为了解藏品背后的历史,他要查阅大量资料。而且很多红十字会相关的藏品都在民间,需要四处去寻访,关注国内国外,线上线下,全国各地的各种拍卖会。从2018年底至今,他从一枚枚小徽章开始,海报、艺术品、实物等,凡是和中国红十字会相关的物品,他都收集,时间跨度更是从晚清到现在。一件件藏品,从几千元到几万元不等,见证一段段历史的同时,也串联起了中国红十字会的发展历程。
他拿出一本湖绿色的小本子,上面清晰地写着“纪念册 中国红十字会总会赠”。“扉页上写着姓名是‘王淑贤’,里面还夹了一张字条,大意是自己要去淮河筑堤的岗位上工作,希望对方保存好这本纪念册,并鼓励对方要努力,暂时的别离,是为了将来更好的相聚。”他说,不知道这是一对好友还是爱人,清秀的字迹下,你能感受到特殊时代背景下,年轻人的朝气与希望。
为了让这些藏品发挥最大作用,他不仅常去学校给孩子们义务宣讲,还专门开了一个“老朱红藏”的视频号,把藏品的来历和背后的故事娓娓道来。
朱爱平说,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历史总要有人铭记。这些收藏品的价值不是金钱可以衡量的,而是终有一天,它会在世人面前,向大家讲述关于红十字的故事。
尊重生命是最好的教育
“善良有多种形式,许多简单的善举汇集在了一起,给处于危机中的人们带来巨大改变。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把有爱心的人和最需要的人联系起来!”这是朱爱平工作室墙上的一句话。
朱爱平说,在不同时期,红十字会也有着不同的职责。比如,新中国成立初期,从国际交往到参与国内爱国卫生运动、水利治理建设等。如今,中国红十字会承担着“三救”“三献”、志愿服务、红十字青少年、国际救援等多项职责。
“我们成立了‘爱平青少年红十字生命教育项目’,专门给孩子们上红十字主题教育课。”湖州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介绍,朱爱平对红十字工作的热爱也影响着身边的人,他的女儿不仅考取了浙江省红十字二级救护师证,还常在假期参加红十字志愿队的各种公益活动。
朱爱平的车上常年放着急救包,除了工作时间,生活中他每每遇到事故现场,都会毫不犹豫地下车帮忙。
有一次,他刚结束长兴县城里的一次急救讲座后前往夹浦的一所幼儿园,给那里的幼师科普急救知识,半路上遇到了一场车祸,电瓶车上的女孩伤了脚踝,吓得直哭。他一边包扎,一边安慰,等到警察和女孩的家人赶到后,才急忙赶去上课。
他坚信,“红十字精神里对生命的尊重,是最好的教育”。
张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