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红十字闪耀安徽

——安徽省红十字会庆祝中国红十字会成立120周年特别节目侧记

时间:2024-05-28

红十字博爱周期间,中国红十字会成立120周年特别节目《红十字闪耀安徽》在安徽广播电视台公共频道播出。安徽省红十字事业发展的亲历者、工作者、志愿者代表,围绕自然灾害救援、疫情防控和救援救助、捐献事业三个话题,讲述红十字闪耀安徽的故事。

飘扬的红十字

“我经历过很多重大事件,例如1991年、1998年大水灾,2008年汶川地震等,特别是1991年安徽省遭受了百年未遇的特大洪涝灾害。记得有天晚上我们接运欧洲红十字组织援助的物资,午夜12时到达骆岗机场,经海关、商检、装卸、运输,我们一直忙到第二天凌晨,那个火热的场面,非常感人,至今令人难忘……”说起那段岁月,安徽省红十字会退休干部张林瑞充满着对红十字事业的深深情感。

2008年5月13日,汶川地震发生第二天,安徽省红十字抗震救灾医疗救援队奔赴四川灾区,这是中国红十字会派出的首批5支医疗队之一。

回忆起那段日子,原安徽省红十字会医疗救援队队长白鹏程眼含泪花地讲了两个感人的故事。

“5月15日晚上,北川县城传来消息,有一位中年女性从废墟中被救出来,生命垂危,需要紧急医疗救援。当时一片漆黑,到北川县城的道路有3公里被掩埋了,我带着4位队员赶过去,一路上惊心动魄,余震不断,山坡不断有碎石滚落……但队员们表示,危险甚至死亡都没关系,只要能把人救出来。”

“救援结束时,队伍要到成都进行休整。我说我们献点血吧,也是对四川乡亲们的支持,大家异口同声同意……汶川地震过去16年了,今天我还记得,我们所有队员们奋不顾身甚至冒着生命危险救治伤病员的经历。”

“救”在身边

“生活中,各种意外和突发事件都会给生命健康带来伤害,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就是通过普及急救知识和技术,让群众在意外发生以后,能够及时有效地开展自救互救,从而减轻伤害,挽救生命。人人学急救,急救为人人。”

安徽省红十字会赈济救护部三级调研员、省红十字会备灾救灾中心副主任王剑锋介绍:“这几年,省红十字会在多个行业领域开展应急救护培训,省内24所学校建立了工作站,16个旅游景区建立了救护站,50多个城市社区和农村建立了博爱家园。近5年,累计培养救护员超过30万人,普及培训超过300万人次。”

全国十大最美救护员、蚌埠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医生刘旸讲述了自己2021年在紧张的研究生考试中,放下试卷,出手救护身边考生的故事。

“当时没有犹豫,虽然是在考场,但是我想到考研可以再来、但生命不能重来,我是一名医学生、也是红十字救护员,学习急救就是为了关键时刻可以救人,这是我的责任所在。”刘旸接着说,“我们是一个大家庭,可以为自己、为他人做更多的事情。希望这样意外的情况在我们身边永远不要发生,但是万一发生了,我们掌握应急救护知识,是可以挽救生命的。”

话题回到2020年,全民抗疫的情景历历在目。2月25日,安徽省红十字会派出人员随专家医疗组逆行前往武汉,在疫情最严重、最危急的关头到一线抢救最危重病人。

“当时,抗疫物资从全球各地发来,需要24小时待命。省红十字会许多工作人员从大年初二开始就吃住在单位,持续了2个多月。”王剑锋回忆。

“献”在行动

安徽省红十字会组织宣传和捐献事业部部长胡静升用他的工作经历和感悟,讲述着医学捐献事业与中华优秀传统美德以及人道主义精神的一脉相承。

“我们广泛开展无偿献血、造血干细胞捐献、遗体和人体器官捐献宣传动员,大力开展红十字生命教育,动员全省6.9万余名志愿者加入中华骨髓库,累计实现造血干细胞捐献614例,人体器官、遗体、角膜捐献志愿者登记近32万人,累计完成捐献3200余例。从事红十字会工作多年,身边发生很多感人故事,他们用生命守护生命的大爱故事更推动着我们把这项事业做得更好。”

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中国好人、全国最美家庭获得者、淮北市交通运输局职工张秀丽说:“造血干细胞配型成功的概率非常低,能和别人配型成功,是一种缘分,更是一种责任,是一种当别人遇到困难需要你挺身而出,救人于危难的责任。现在,我们的大家庭里有5人加入中华骨髓库。我们相信爱是一种温暖、一种力量、一种传递,希望能有更多的志愿者加入,用可再生的造血干细胞挽救不可重来的生命。”

2013年,张秀丽为一名女童捐献了造血干细胞,2019年,爱人赵波向另外一位孩子捐献了造血干细胞,他们是安徽首对夫妻捐献者。

胡静升  赵玮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