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十字博爱周 闪亮城市新名片
——上海市红十字会“红十字博爱周”系列宣传活动侧记
时间:2024-05-31
文化服务融合破圈,主题活动丰富多彩,人道事业多元发展……5月6日至12日,是第二个上海市“红十字博爱周”(以下简称“博爱周”),全市各级红十字组织围绕“博爱申城 你我同行”主题开展系列宣传活动,吸引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参与。博爱周,已成为上海市民喜爱的又一文化节日和申城的一张城市新名片。
文化惠民,体验感“拉满”
5月7日,在上海外滩中央广场,市红十字会携手黄浦区人民政府联合举办庆祝中国红十字会成立120周年暨“红十字博爱周”主题活动。活动中,副市长、市红十字会会长陈宇剑号召全体红十字人用热忱动员更多爱心力量,用爱心帮助、温暖困难群体,为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贡献红十字的人道力量。
活动中,上海市红十字历史文化寻源活动正式启动,“博爱星光”颁奖仪式、现场急救技能等线下文化盛宴吸引了众多市民驻足。
“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5月12日,一场以“历史与现实:庆祝中国红十字会成立120周年”为主题的研讨会在上海举行,来自全国各地近70名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回顾并总结了中国红十字运动的光辉历程和历史经验,并就新时代中国特色红十字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方法和路径进行了深入探讨。会上,还发布了《百年红十字(修订本)》。“这是一场思想与智慧的碰撞,理论与实践的交融。”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研究生、上海红十字文化传播基地志愿者陆轶隽这样描述本次研讨会。
研讨会召开的这一天,也是今年上海市红十字历史文化陈列馆主题开放周的最后一天。
每年世界红十字日或博爱周期间,陈列馆面向公众开放已成为了市红十字备灾救灾中心的“例行活动”。今年,陈列馆主题开放日首次升级为开放周,每天接待市民参观。专业的历史讲解,数字化的操作体验,沉浸式的急救场景模拟等,让观众零距离感受红十字历史文化的魅力。博爱周期间,在松江史量才故居,“史量才与红十字”展览正式对外展出;位于宝山区的红十字“四烈士”事迹陈列室,以及全市众多红十字文化传播基地,也同步对外开放,市民们的体验感“拉满”。
5月8日,上海多个地标建筑为红十字亮灯,上海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于晚间黄金时段播放博爱周主题宣传片,市通信管理局组织上海电信、上海移动、上海联通、上海广电四家电信企业向本市全网手机用户发送红十字公益宣传短信4124万条,微信朋友圈公益广告曝光量逾1000万人次。《人民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等各级各类媒体对博爱周主题宣传活动进行了报道。
市红十字会还新推出了“身边的红十字”随手拍活动。市民朋友纷纷打卡全市各区红十字地标场所,红十字救护培训课堂,红十字志愿服务活动现场,社区红十字服务站,外滩、白玉兰广场、上海中心大屏,以及地铁、公交、铁路、楼宇移动屏幕等,用手机、相机记录身边最美的红十字。红十字元素“燃动”在街头巷尾,红十字文化融入城市肌理,红十字精神也涌动在每个人的心中。
除了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外,红十字阵地也在不断“焕新”。博爱周期间,闵行区启用汇东村新时代乡村振兴博爱驿站,黄浦区博爱零距离红十字服务站、浦东新区红十字生命教育基地“潍爱坊”、金山区亭林镇产业园区红十字志愿服务站揭牌,虹口区红十字会成立楼宇企业内的红十字服务站(厦门国际银行红十字服务站),崇明区三星镇红十字文化主题公园落成,奉贤区“一镇一品”特色项目授牌……依托多维度、立体化的工作阵地,红十字文化宣传不断拓展受众面,持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服务“上新”,满意度升级
“培训8万名持证应急救护员”实事项目是博爱周的人气服务之一。“我已经完成了线上理论课程学习,请问怎么报名线下培训呢?”来自复旦大学的加拿大“95后”留学生纳塔莉亚(Natalia)致电询问。随后,她在工作人员手把手指导下成功报名,并参加了5月7日市红十字事务中心组织的救护员(初级)培训班,成为了一名红十字救护员。
博爱周期间,市红十字事务中心连续开展7场救护员(初级)培训班。各级红十字组织也持续推进应急救护培训工作,杨浦区启动全区中小学应急救护培训,长宁区面向青少年举办了红十字知识与应急救护技能比赛。红十字应急救护知识学习竞答还登上了“学习强国”上海学习平台,满足更多人学习了解应急救护知识的需求。
5月8日,由市医院协会、静安区政协和市红十字会共同主办,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静安区卫生健康委、市医院协会医务社会工作与志愿服务工作委员会联合承办的“洒向人间都是爱”——红十字大型义诊暨健康文化节活动在静安公园举办。3286人次参加了现场健康咨询服务,30.5万人次接受专家线上健康指导。各区红十字会、冠名医疗机构也纷纷组织开展爱心义诊、心理健康科普等志愿服务活动。嘉定区红十字会发布的“百医嘉村行”为民服务项目将持续进行到10月底。
博爱周期间,各级红十字组织通过自媒体向社会公示为民服务菜单,并利用遍及全市的红十字服务总站(站)、志愿服务基地、文化传播基地以及社区等,开展各类红十字志愿服务活动,让“博爱”之光洒满申城。徐汇区共举办66场为民服务活动,静安区芷江西路街道成立“芷善同行”红十字志愿者服务联盟,黄浦区外滩街道红十字会启动“博爱外滩心灵守护者”志愿服务项目。普陀区还面向全区10个街道、镇红十字会和社区红十字服务总站、280余个社区红十字服务站站长、社区红十字工作者、志愿者开展红十字知识传播培训与普法宣传工作。
爱心赋能,获得感“升温”
人道事业,人人可为,时时可为,处处可为。红十字人道事业以爱心赋能,让人民群众获得感“升温”。
“无偿献血与捐献造血干细胞一样,并不会对自身健康产生什么影响,却能够让一个生命重获新生。”5月6日,在“博爱申城 你我同行”2024年上海市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成分献血专场活动上,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嘉定无偿献血志愿服务队成员孙义哲说道。当日,全市红十字人带头献出“热血”,共募集近140人份血小板,用实际行动为需要帮助的人送去生命的希望,也让更多人了解捐献造血干细胞的意义。金山、青浦、宝山等区均开展了造血干细胞捐献入库活动。
5月1日至9日,市红十字会联合腾讯公益开展“5·8人道公益日”筹资活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倾力支持,共募集资金约173万元,为本市困难家庭中的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点燃生命的希望。
博爱周最后一天,第十四届上海市大学生国际人道问题辩论赛(决赛)圆满落幕。华东政法大学和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在前期参赛的50所高校中脱颖而出,探讨了保护数据权利是否应当成为国际人道义务的议题。最终,上海对外经贸大学获得冠军。两支队伍在“对决”中迸发着智慧的火花,闪耀着思辨的光芒,为红十字人道事业贡献了青春的力量。
红十字的旗帜在五湖飘扬,人道的精神在四海荡漾,穿越时空疆域,不分种族信仰,让人类同声高唱博爱的乐章。“红十字文化是上海城市精神品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持续开展博爱周主题宣传活动,对于传播好红十字文化,助力上海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上海市红十字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李江英表示。
吴祈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