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导航:首页 >> 造血干细胞捐献 >> 正文

95后“技匠”敲下精准匹配的“爱之代码”

时间:2024-05-10

01_proc.jpg

1999年出生的行健是在读研究生,目前正在余杭一家大型企业实习。五一劳动节前的,在浙江某医院的采集室,行健右手始终抓握着压力球,一松一握之间,连接着他手臂的细管如同生命之桥,引导着造血干细胞从他的体内流向采集袋,逐渐汇聚成传递希望的“生命种子”。

历经256分钟,行健成功采集200多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成为浙江省第1031例、杭州市第316例、余杭区第42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在整个采集过程中,他的手臂不能弯曲或者移动,需要长期保持一个姿势,但行健的脸上却始终带着从容的笑意,他笑说:“这是我的名字赋予我的使命!”

行健的名字取自《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一句,意为天的运动刚强劲健,君子处事,应像天一样,力求进步,发奋图强。其中灌注着父亲对于儿子无尽的期望,在生活中,行健也始终践行着自己所奉行的“君子之道”。

10岁时,父母曾带行健在燕园门前合影,“去北大”成为了行健的梦想。在对学科的不断探索中,行健幼时的梦想生根发芽,开出了花。学术钻研需要更多主观意识上的努力,小宋选择“尽人事”,最终让梦想照进了现实。在捐献造血干细胞这件事上,他却觉得冥冥之中自有安排。2023年3月,他曾与一名患者初步配型成功。遗憾的是,在等待进一步体检的结果时,患者病情变化,捐献工作未能完成。时隔一年,当这份“幸运”再次从天而降,他依然选择义无反顾。

 02_proc.jpg

 实习企业前辈陈俊来到现场为行健加油鼓劲

“在很多人看来,写代码是一项很枯燥的工作,在我眼里却像是一场奇妙的排列组合游戏。在程序的世界里,追寻的终极目标是用计算机语言排列出‘最优解’。这次捐献造血干细胞的经历,仿佛我自己也成为了一列精准匹配的代码,成为拯救血液病患者的‘最优解’。”捐献造血干细胞实行“双盲”原则,这份“生命的礼物”让素未谋面的两个人以特殊的方式“血脉相连”。

03_proc.jpg

捐献当天行健父母来到现场

“455天的等待,您是我们的恩人!万分感谢您的无私奉献,挽救了我们的家庭!”采集当天,患者家属寄给行健的感谢信感动了周围所有人。谈及远方的血液病患者,行健说:“我们每一个人都可能成为某个家庭的‘救星’,给予某个陌生人‘生的希望’。正在与疾病作斗争的患者一定渴望生命中出现奇迹。我想告诉他,总有一束光正在寻找你。希望你不忧不惧,始终拥有抵抗困境的勇气。”

相较于“码农”,行健更愿意用“技匠”来形容新一代的计信人,他们在编程学习中追求用更高的技术来铸造自己的程序梦。未来,“君子之道”依然漫漫,行健将继续怀揣匠心、爱心,在追逐自己的“技匠”梦的同时,也向社会散发更多光与热,为感召更多人加入造血干细胞捐献的行列发出自己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