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愿景图”变为“实景图”
——浙江持续推进高水平应急救护工作纪实
时间:2024-06-14
“有没有人!快!有人晕倒了!帮我叫医生!”5月25日傍晚,杭州地铁2号线古翠路站发生惊险一幕,一名乘客在站台突然倒地。危急时刻,热心乘客及车站工作人员迅速反应,第一时间开展急救,该乘客最终化险为夷。
10天前,也是在杭州地铁内,乘坐杭州地铁7号线的一名男子突然心搏骤停倒地,经热心群众和地铁工作人员接力救护近20分钟,最后成功救回。
在浙江,救护员第一时间伸出援手、成功施救的案例越来越多。据不完全统计,今年1至5月,新闻媒体已报道施救案例60余例,涉及场景包括高铁站、地铁站、学校操场有人心搏骤停突然倒地,室内婴幼儿、小学生食物卡喉亟需急救,路遇交通事故、野外徒步遇险等需要包扎固定。
“究其原因,是社会各界对应急救护工作越来越重视,培训的救护员数量越来越多,社会侧应急救护的力量正在显现”,省红十字会相关负责人说,“在浙江,慢一点礼让斑马线,快一点救在身边越来越成为一种文明新风尚。”
部门协作凝聚救护培训合力
2021年9月,浙江出台《关于高水平推进应急救护工作的实施意见》,成立省应急救护工作专班,决定围绕学校、交通、消防、公安、应急、养老、企业安全生产等多个领域,以“救在身边”为主题,合力实施校园守护、机关先行、交通救护伴行、志愿同行、救援先锋、安老护老、亚运同行、助力企业安全生产等八大专项行动,提高重点行业、重点领域救护员持证比例。
在省红十字会专门开发的“来浙学急救”小程序,从学员注册报名、学习培训、考核发证,到数据汇总、统计分析,实现全流程闭环管理。杭州市临安区成立区综合急救调度中心,将110、120、122与红十字急救侠志愿者进行统一调度、统一指挥,为缩短急救反应时间、提升急救效率提供了好经验。
乡村是应急救护体系的薄弱环节,2023年,省红十字会启动全省乡镇(街道)应急救护培训基地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由省财政投入财政资金,为建设乡镇(街道)应急救护基地提供有力支持。截至2024年5月底,全省已建成乡镇(街道)应急救护培训基地975个。各地红十字会还将应急救护培训基地融入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农村文化礼堂,整合博爱家园、生命教育体验馆等资源,不断拓展应急救护培训覆盖范围。
此外,各专班单位也在着力推动设立基地:省交通集团计划在高速公路收费站、服务站、大型建筑工地建立应急救护基地100个;民政部门计划在全省20%的养老机构建立救护培训基地……
截至目前,浙江省应急救护知识普及率达到59.82%,应急救护持证率达到7.51%,公共场所AED配置达到3.06台/万人,乡镇(街道)应急救护培训基地覆盖率达71.48%,主流媒体报道浙江省成功施救案例超过280例,高水平推进应急救护工作取得明显实效。
“救在身边”引领社会新风尚
2021年9月,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在京召开新闻部发布会,发布全国“十大最美救护员”评选结果。浙江省最美救护员、90后小伙夏振辉获评“全国十大最美救护员”荣誉称号,并作为代表在发布会上发言。
夏振辉是浙江省红十字救护员群体的一个缩影。自2021年起,浙江省委宣传部、省卫生健康委、团省委、省红十字会、浙江广电集团等联合开展“最美浙江人·最美救护人”评选,已累计收到社会各界推荐人选500多名,评出“最美救护员”30名、“最美救护员”提名人物30名。
其中,最美救护员代表陈建、沈俊、顾鸿臻等分别受到省委主要领导接见;最美救护员何斌、凌浩等现场施救的短视频获人民日报、潮新闻等中央、省级媒体广泛转载,总传播量超8000万。
“在浙江,有数百万救护员、应急救护师、红十字工作者活跃在应急救护一线,保障群众的生命安全。”省红十字会介绍,今年省政府将“在公共场所新增配置自动体外除颤仪(AED)1万台、培训应急救护人员5万人以上”列为民生实事项目。下一步,省红十字会将以高质量实施好民生实事项目为切入口,深入推进“救在身边”专项行动,壮大“第一响应人”队伍,全年计划新增普及人数200万人以上、新增应急救护持证人员45万名。
省红十字会还在全面推进“教考分离”改革,以期建立以“考官”“考点”“考核标准”为基本元素的考核体系。同时,开发“师资一件事”模块,对全省救护师资注册、培训、考核等进行规范化管理。
“接下来,我们还将继续总结临安等地改革经验,激活社会侧应急救护力量,探索建立急救联动响应机制,变偶遇式急救为精准式急救。突发事件现场有救护员出手施救,正在从愿景变为实景。”省红十字会相关负责人说。
李伊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