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世49年后,他的传奇人生终于被世人知晓,抗美援朝中的“常州红十字人”又多了一位
一段被尘封的“红色记忆”
时间:2024-06-28
近日,毛平天、毛平江两兄弟赶到江苏省常州市红十字会,在父亲毛翔新去世49年后,他们终于弥补了父亲生前的最大遗憾。
毛翔新,解放前在武进开设西医诊所,1950年赴南京报名加入中国红十字会,随国际医防队参加了抗美援朝,战后在国内多地投身红十字事业。此前,他传奇的人生不为世人所知。如今,这段历史终于被家乡认可,成为常州红十字运动的一部分。
两篇报道揭开尘封历史
毛平江是毛翔新最小的儿子,2022年,他在《常州日报》看到一篇名为《封尘70年后,这段历史终被确认》的报道,内心大受震动。文中,媒体和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通过探访当事人、对比资料、翻阅刊物,纠正了本地史料的错误记载,还原了苏州人孔繁芬和常州红十字人一起参加抗美援朝的一段历史。
“当时非常激动,我父亲是常州人,可家乡却不知道他参加过抗美援朝,这始终是我们家的遗憾。”毛平江立即联系了在上海的大哥毛平天。大哥表示,一定要联系到常州市红十字会,给父亲的人生一个交代。
2023年,一篇关于常州红十字运动先贤杨迪群的报道再一次触动了兄弟二人。毛平江收集好父亲的相关资料,拜访了杨迪群的后人,来到常州市红十字会,和办公室主任张涛进行了第一次沟通。今年3月底,两兄弟再次来到市红十字会,献上根据毛翔新日记编写的一篇家史。
从乡间行医到抗美援朝
1907年,毛翔新出生于武进礼嘉镇政平顾家村。1926年,他到上海一所中医学校就读。两年后,他在上海亚东医院当了4年实习生,后又在上海旭升医院做了两年助理医生。1933年,因父亲过世,身为独子的毛翔新被母亲召回家乡行医,在政平顾家村和毛家桥开设两个西医诊所。
1950年,毛翔新到南京报名加入中国红十字会,在北京被编入第一医防大队。1951年9月,他随医疗队参加了抗美援朝,8个月后回到祖国。
回国后,毛翔新并没有回到常州,而是重新被编入中国红十字会第二医防大队,赴江西萍乡煤矿、江西向塘飞机场工作。1953年,他又到河南参加了治淮工程。1954年,第二医防大队被派到河北保定(当时的省会城市),归河北省卫生厅管理。1957年,毛翔新又被派到保定市红十字会工作,并多次受到单位表彰和奖励。1957年,国家精减压缩机构,毛翔新因年事已高,主动申请光荣退职回家乡。1958年他回到武进县政平公社医院工作。
“这是参加抗美援朝后得到的勋章,这张照片是朝鲜政府向医防队赠送的锦旗,上面有父亲的名字,这些都是最直接的证据。”毛平天老人指着四枚勋章和一些老照片,语调平静却难掩激动的心情。
“红色”家风代代相传
“父亲无愧于国家和家乡,解放前就因医术医德,在方圆几十里内享有美誉。甚至在多方势力盘踞的复杂局势下,偷偷救治过新四军的干部。解放后他一直为红十字事业奋斗,一生无私奉献。”毛平江说,晚辈继承了父亲的遗志,两代都有人行医,特别是第三代,分别在北京、上海、常州知名三甲医院工作,都是名声不俗的医务工作者,延续着医者仁心的良好家风。
“2020年是抗美援朝胜利70周年,我们从地方史料中挖掘出活跃在朝鲜战场上的11位‘常州红十字人’。毛翔新是从南京出发的,所以本地没有记载,未被列入该名单中。”张涛感叹,第一篇报道发出,陆续有红十字人的后人找上门,这个系列3年出了3篇报道,没想到还能有后续。抗美援朝已过去70多年,无数传奇随着一代人的离去而消散,但他们的故事不会被人遗忘,他们秉承的红十字精神历久弥新。
毛平天表示,今年是中国红十字会成立120周年,为告慰父亲的在天之灵,他们会把父亲的旧日记、老照片捐献给常州在建的中国红十字历史陈列馆。
常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