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导航:首页 >> 遗体和人体器官捐献 >> 正文

路过人间,我想留下一束光

——记安徽省遗体捐献志愿服务工作

时间:2024-07-05

“捐献遗体器官是好事,如果器官还能用,就可以帮助其他人,也是自己生命的延续;如果不能用了,就给医学院做解剖,为国家做贡献。”2024年5月16日,在安徽省合肥市邮电新村小区党群服务站里,红十字爱心社的老人们围坐在一起,一边聊着家常,一边欢迎刚刚加入队伍的三位新成员。

从4到155——二十二年爱与生命的接力

八十多岁的吴荣坤是蜀山区邮电新村红十字爱心社的联络人,他随身携带的包里有一份手写的捐献志愿者名单。“这些就是我们所有的志愿者信息,我已经誊抄过好几次了,以前的翻来翻去都翻烂了。”简简单单的10页纸承载着20多年的光阴,也记录着这份传承下来的大爱。

2002年,曾任安徽省邮电系统“一把手”的吴朗,深知快到生命尽头,希望捐献遗体供医学研究。老伴马毅兴马上说:“那我就向你学习!”老两口双双登记了遗体捐献。年底,吴朗去世,家人为他办理了遗体捐献。同年,吴朗的老部下吴荣坤也跟着加入进来。

就这样,马毅兴和吴荣坤等4人一起,成了小区最早一批登记遗体捐献的人。“这件事情对个人、社会都是好事,为什么不带动大家一起去做呢?”吴荣坤作为“四人小组”的带头人,说干就干,这一干就是二十多年。

“早些年,许多人思想保守,对死亡和遗体捐献比较忌讳,对我们的行为也不理解,但是这么多年过去了,时代在进步,大家思想也跟得上,现在对这个事基本都放开了成见。”2013年,这支队伍已经发展到15人,省红十字会专门为他们授牌成立了红十字爱心社。从邻居到夫妻到同事,从大家口耳相传到媒体报道,爱心社的影响力越来越大,甚至一些年轻人也加入进来。

“生前多奉献,身后再捐献”“虽然不能增加生命的长度,但可以用这种方式拓宽生命的宽度”是老人们常说的话。只要说起遗体捐献,他们言语间尽是“为国家、社会、他人奉献余热”的骄傲和自豪。目前,爱心社登记成员已有155名,平均年龄70岁以上,年龄最大的96岁,最小的才20岁。

吴荣坤说,成员中“全家齐上阵”的情况并不少见,仅夫妻档就有27对,其他父子、母女档更是有不少,已经有9人去世后实现了遗体捐献承诺,成为了“无语良师”。

“最后的死去和最初的诞生一样,都是人生必然;最后的晚霞和最初的晨曦一样,都是光照人间。”这两句诗是老人们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而邮电新村爱心社的发展历程更是社会各界从不了解到积极参与无偿捐献事业的一个缩影。

老邻居们的志愿服务——为幸福生活“加码”

邮电新村小区位于合肥市老城区,居住的多是邮电系统离退休职工。小区虽然较为陈旧,但居民们的意识却很新。爱心社的成员们是邻居,也是同事,更是朋友,平时聚在一起,不光宣传“三献”知识,还抱团养老,互相关照,用积极的心态迎接生活。老人们相约捐献遗体的感人故事不仅在小区内传播,更成为社区传承中华民族团结互助、乐于助人、无私奉献传统美德的有力抓手。

邮电新村所在的美虹社区在党群服务站专门腾出一间办公室供邮电新村红十字爱心社举办活动使用,社区也积极帮助爱心社组织捐献者、志愿者开展遗体器官捐献宣传,逢年过节开展慰问等,让小区老人真切感受到社会的关爱。

爱心社会组织成员参与垃圾分类、清洁家园等力所能及的志愿宣传及服务活动,实现老有所用、老有所为。爱心社探索出“阵地共建、活动共办、大爱共传”的社区红十字工作模式,常态化开展志愿服务,用博爱行动践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社团成员人数多、热情大、劲头足,开展的活动给老人们带来了更多的陪伴和情谊,健康检查、生活照料、出行协助、信息服务、心理抚慰更让老人们遇到困难时有人帮助、孤独时有人说话、生病时有人关爱。于是,很多人慕名加入,进而扩大了遗体捐献的宣传。成立以来,爱心社累计600多人次参与志愿服务,累计服务时长12250余小时,受益群众达5000人次,成为目前安徽省影响力较大的自发性人体器官和遗体角膜捐献公益组织。

因为爱心社的感人故事,美虹社区经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推报,获得了2023年度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的“最佳志愿服务社区”称号。

“遗”路有爱——人道光芒生生不息

为缅怀捐献者,安徽省红十字会在合肥大蜀山文化陵园筹建了人体器官和遗体角膜捐献者纪念碑。爱心社的老人们每年都会前往陵园参加缅怀活动,去看看安息在那里的亲人和老友,诉说自己的牵挂和思念。

2014年起,安徽省红十字会将“春分日”确定为安徽省遗体器官组织捐献者缅怀纪念日,2018年开始年年举办“春分缅怀诵读会”。每年春分时节,合肥大蜀山万物葱茏,数百名志愿者、捐献者家属、受捐者代表齐聚活动现场,百万人相约线上观看,感受一年一度的生命教育洗礼。 

“我们是一群平凡的老人,可你们说我们并不平凡。我们就是想让遗体器官捐献这首生命的赞歌,从邮电新村向外传扬,播向四方……”安徽省2023春分缅怀诵读会上,省红十字会的年轻人,诵读了邮电新村小区红十字爱心社的老人们相约身后捐献遗体的故事。

目前,安徽省建成12处捐献者缅怀纪念场所,省红十字会积极联合媒体资源,持续报道捐献感人故事,营造了支持参与人体器官和遗体角膜捐献事业的良好社会氛围。

在辽宁沈阳举办的首届全国红十字会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决赛路演现场,来自芜湖市医路铸魂志愿服务队的志愿者热情洋溢地介绍“遗路有爱——遗体捐献公益事业赋能行动”项目:“我们将以专业赋能、艺术赋能、服务赋能、科技赋能为抓手,打造具有专业的医学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志愿服务队,推动医学生从‘受益者’向‘服务者’转化,让每一位遗体捐献者有温度、有尊严走完生命最后一程……”

2017年9月项目策划实施以来,累计动员6535名志愿者,在医院、社区、社会公益组织等合作单位设立84个“遗路有爱”帮扶驿站,深入皖南地区开展遗体捐献“科普宣传+生命教育+一站式服务”,累计志愿服务时长6.4万小时,覆盖人群30余万人,建立了国内首家以医学生为法人从事遗体捐献社会服务的社会公益组织。

“遗路有爱——遗体捐献公益事业赋能行动”项目最终斩获大赛铜奖。而在安徽,以“生命教育+生命接力”为主题的器官捐献类志愿服务组织和项目还有很多。

2024年5月1日,《人体器官捐献和移植条例》正式施行,这标志着我国人体器官和遗体角膜捐献事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面对这一场由捐献者、受捐者、协调员、志愿者、医护人员,包括他们的家属,乃至各部门、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生命赛跑,安徽省红十字会将继续快速反应,高效协作,共同为奉献“接力”,为生命“续航”,让大爱永驻人间。

胡静升   蒋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