锚定中国式现代化重大任务奋勇前进
——学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几点体会
时间:2024-07-26
7月15日至18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提出,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党和政府人道领域的助手和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红十字会应该紧紧锚定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以改革为切入点推进红十字会系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展现新作为、体现新担当、谱写新篇章。
以改革精神推进红十字会系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进一步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通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202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八十周年时,完成本《决定》提出的改革任务,进而全面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信心和决心。红十字会系统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同样事关中国特色红十字事业的发展和执行力,笔者以为,应以深化改革为切入点,进一步加强治理体系建设,提升治理能力。
进一步推进改革。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红十字事业,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红十字工作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各级红十字会应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推进改革创新,按照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不断健全党的建设、内部管理、捐赠管理、志愿服务、信息公开等方面制度,着力完善规范高效、公开透明的工作机制。大力推进理顺管理体制工作,加快推进地市级和有条件的县级红十字会设立党组,进一步加强党委对红十字工作领导的制度机制建设。不断完善治理结构,各级红十字会依法设立监事会,形成理事会决策、执委会执行、监事会监督的治理结构。主动接受各方面监督,在监督中改进工作、提高水平。进一步建立健全红十字系统公开透明指数管理机制,有效提升红十字会的公信力,使红十字会在党和国家事业中的独特作用得到有效发挥。
完善治理模式。推进治理模式的创新,增强政治基础、体系基础、制度基础,建好组织平台、服务平台、联系平台,提标准、提能力、提质量,体现先进性,通过技术革新和理念创新,拓展人道服务边界,提升人道服务质效。一方面,县级以上红十字会应依法依章程按期换届,建立理事会决策、执委会执行、监事会监督的新型治理结构,推进红十字会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另一方面,要紧紧围绕加强内部管理,聚焦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着力健全依法决策、依法执行、依法监督机制;增强完善专家咨询论证和法律顾问制度,把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作为重大决策必经程序,提高决策科学化水平和风险防控能力。着眼“走在前、挑大梁”,积极争取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支持,研究制定与红十字会法相配套的有关政策法规,抓好红十字事业发展新动能的培育,进一步完善治理模式。要在“通四务”“做四员”上下功夫,即通党务、通政务、通财务、通法务,做服务员、做宣传员、做募集员、做协调员,不断加强红十字会系统干部队伍能力建设,为完善治理体系、提高治理能力奠定扎实的人才基础。
创新方式方法。着力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坚持社会化运行机制,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建立健全红十字会与相关部门、其他群团和社会组织之间的协作工作机制,推动区域间红十字会协同发展,凝聚起推动红十字事业发展的强大合力。善于运用群众工作方法,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坚持重心下移、工作下沉,强化服务意识,以扎实有效的人道服务工作打动人心、温暖人心、赢得人心,不断增强红十字会的影响力和感召力。下大气力打造“新质博爱”和“数字红会”,推进全国红十字系统信息化建设,推进“多网融合、一网通办”,努力打造公开透明的红十字会,推进红十字会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以务实作风积极履职尽责服务民生建设
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中国红十字会是党领导下的群团组织,是党和政府在人道领域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我们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牢记“国之大者”,始终对党忠诚,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红十字事业发展,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红十字事业发展道路。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红十字事业重要指示精神,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更好地承担起引导群众听党话、跟党走的政治任务,把广大群众更紧密地团结在党的周围。始终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自觉在大局下思考、在大局下行动,聚焦主责主业,找准切入点和着力点,秉承人道宗旨、践行人道使命,服务人民群众,从全会精神中认真寻找红十字工作的切入点、结合点、着力点,不断开辟人道服务工作的新领域、新赛道,当好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守护者”,困难群众的“暖心人”,架好党和政府与群众之间的“连心桥”。
参与“第三次分配”。坚持“开放共享,合作共赢;改革创新,与时俱进;公开透明,专业运作;因地制宜,持续推进”的原则,全面提高人道资源动员能力,打造专业化的筹资人才队伍,提高线上线下筹资能力,拓展创新人道资源动员方式,不断开展具有社会效益和广泛影响的人道资源动员项目,基本形成社会化、信息化、专业化、制度化的资源动员新机制,提升红十字人道救助实力和人道服务能力,使更多爱心企业特别是高收入人群通过红十字会这个爱心平台实现捐赠意愿,调动更多个人捐赠的积极性,提高个人捐赠比例,改善最易受损害群体境况,从而在收入分配中“削峰填谷”,更好地在第三次分配中、在改善收入和财富分配格局中、在实现共同富裕中作出积极贡献。
加强红十字文化研究。红十字会系统的党员干部在感悟习近平总书记思想伟力的同时,应着力在强化政治理论武装、推进红十字运动研究上下功夫。一要把深化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着力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在消化转化、学以致用上下功夫,不断提高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能力水平。二要始终胸怀“国之大者”,自觉把“两个维护”融入血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对党和人民的忠诚。三要着力推进红十字理论研究向纵深发展,向更大层面延伸,为中国特色红十字事业高质量发展培养更多理论人才、创造更多理论成果,逐步打造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红十字理论体系和文化高地。
以开放胸襟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全会提出,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优化区域开放格局,完善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机制。和平、和睦、和谐是中华民族5000多年来一直追求和传承的理念,中国共产党关注人类前途命运,同世界上一切进步力量携手前进,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中国红十字会作为民间外交重要渠道和国际红十字运动重要成员,有责任、有义务参与推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项彪炳世界人类发展史册的伟大事业。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复杂严峻的人道主义危机,引导红十字运动成员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增强彼此沟通交流,充分认识联合行动的必要性和急迫性,重新定义和谋划全球人道事务分工,形成人道资源多方供给、人道行动协同推进的多元治理格局。
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积极参与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巧打“融合牌”,弹好“协奏曲”,扩大与“一带一路”国家红会交流与合作,配合国家外交大局,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促进民心相通。同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加强合作,积极参与国际人道援助,为更多弱势群体提供帮助,在力所能及范围内履行国际责任和义务,为国际人道主义事业作出更大贡献。加强与国际红十字组织交流合作,参与国际红十字运动规则制定,扩大在国际红十字运动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为推进国际传播格局重构、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作贡献。
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实施红十字与“一带一路”同行计划,开展惠及当地民众的人道项目。发挥地方红十字会地缘及资源优势,加强与周边国家红会开展合作。发挥国际人道法国家委员会作用,推进国际人道法的研究和传播工作。加强与港澳台交流合作,实施好与港澳红十字会的框架合作协议,推进互学互鉴、合作发展。扩大同台湾红十字组织的人道领域交流合作,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贡献力量。
作者:张春中 山东省红十字会事业发展部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