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中的器官捐献
时间:2024-11-08
我们常说,明天和意外,你永远不知道哪个会先来。
我清晰记得,那是2023年10月2日20时,当全国人民都沉浸在欢度国庆佳节的喜悦当中,父亲因脑出血突然倒在了地上,随后被家属院的好心人紧急送往医院进行抢救,等我们赶到医院时,父亲已经被送入了抢救室。“脑干出血,出血量很大,还出现了高钾、无尿等现象,我们虽然及时给他用了呼吸机、ECMO(体外膜肺氧合),但他的生命体征依然很不稳定,即使手术成功率也不高,请家属做好心理准备。”主治医生张主任的一席话,对刚刚赶到医院的我们犹如晴天霹雳。那晚,我们在父亲的病房外站了许久……
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全家最终还是决定赌上一把,医院也立刻组织多学科会诊,为父亲实施了脑部手术。然而,幸运女神没有站在我们这边,接受手术只短暂地缓解了父亲的病情,术后,他又很快陷入了深度昏迷状态。面对需要使用人工心肺才能维持生命的父亲,悲痛之余,作为教师的母亲想起父亲当年说过的话,“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如果哪天我出了意外,那就把我捐了,去帮助更多被病痛折磨的人吧”!
在签署器官捐献登记表的现场,我们都在强忍悲痛,而母亲却宽慰我们说:“你的父亲是在做好事,他救活了别人,让我们觉得他还活在这个世界上,生命还在延续,心里也会宽慰一些。”是的,就像一条河流拥抱另一条河流,一个生命消逝了,但很快会流向另外一个生命。他们将替代父亲,好好活着。
明确我们家属的意愿后,医院脑损伤团队对父亲进行了严格的临床评估,10月14日21时50分,最终确定父亲已符合脑死亡诊断,这一结论代表着他的病情已不可逆转。15日凌晨5时许,在红十字会协调员何洁与医院OPO协调员王丽的共同见证下,父亲捐献了肝脏、双肾和眼角膜,他的器官让3名终末期器官衰竭患者重获新生,帮助2名失明患者重见光明,也间接挽救了五个家庭。
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在于奉献,生命的逝去并非终点,父亲秉承医者仁心,以这种方式完成了他的最后一次救死扶伤。
父亲是一名退役军医,在唐都医院工作期间,兢兢业业,默默奉献,以自己的专业知识救死扶伤。他和千千万万的父亲一样平凡,从小教导我们要好好学习,长大做一个有理想、有抱负,对社会有用的人。也正是在他的影响下,我高考时毅然决然选择了军校,因为我想成为一个像他那样的人。通过17年军旅生涯的磨砺,也让我深刻体会到了父亲当年的良苦用心。
2018年,我从西安陆院转业到地方工作,选择岗位时,面对省里那些大厅局、高校、医院……我最终选择了红十字会,事后回想,我觉得是冥冥中注定的缘分。来到红十字会后,我逐渐接触到“三救”“三献”业务,了解到器官捐献是红十字人和医务工作者搭建起来的爱的平台,它让那些即将离开这个世界的人有机会让自己部分的生命得以延续,同时又挽救了他人的生命,这是多么神奇而又崇高的事情!也正是这份情、这份爱,把我们许多陌路人系在一起,变成了一条生命的纽带。面对这样的善事好事,我们有什么理由拒绝呢?
今年,我主动报名参加了全国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培训。5月8日世界红十字日当天,我正式申请登记成为了一名器官捐献志愿捐献者,我想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向大家诉说,我们红十字人不仅是器官捐献事业的宣传者,更是践行者。
每一个人身边都有许多人教会我们如何成长,怎么和这个社会和平相处,但很少有人告诉我们如何面对死亡。
一名记者曾做过一个调查,问了两个问题:一是死亡意味着什么?大家各抒己见。一位医生说,死亡意味着生命从有机物回归到无机物的过程;一位诗人告诉他,死亡意味着肉身旅途的结束,灵魂行程的开始;一位新婚的朋友告诉他,死亡意味着不能吃妈妈做的饭,永远不能和相爱的人在一起了;一位父亲说,死亡意味着家破人亡,妻离子散。当记者问到第二个问题,生命意味着什么?这次他们竟然有了统一的答案——生命意味着希望。没错,有了生命,一切就有了希望;但当生命创伤无法逆转时,器官捐献给了我们一种延续希望的可能。正如泰戈尔所言,“世界以痛吻我,我要报之以歌”。对捐献者来说,死亡,是另一种意义的重生;对家人来说,至亲不曾离去,只是换了一种方式在世上活着。
每一名捐献者用充满希望和曙光的大爱善举,让生命突破了生与死的藩篱,让绝望中等待的人们看到了曙光;每个人在生命即将谢幕时通过器官角膜遗体捐献,成为挽救终末期疾病患者生命,带给角膜病致盲患者光明,助力医学教育的“大爱英雄”。我真诚地盼望,有更多的人参与到这个充满大爱的事业中,让生命之花在阳光下不断延续!
作者:焦奕宁 陕西省红十字会人事部负责人、器官捐献者家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