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初心 铸匠心 暖民心

——全国红十字系统先进集体、广东省江门市红十字会工作综述

时间:2024-11-19

10月9日,中国红十字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会议表彰了32个全国红十字系统先进集体和10名全国红十字系统先进个人。其中,广东省江门市红十字会获“全国红十字系统先进集体”表彰。

10月18日,广东省红十字系统传达学习中国红十字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精神会议在广州召开。江门市红十字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黄集文谈起以广东团代表之一的身份第一次踏进人民大会堂参会的感受:“感动、感激、感谢!这是江门市红十字会1926年建会以来获得的最高荣誉。”

以“匠心”守护生命

黄集文认为,获得“全国红十字先进集体”这一殊荣,离不开江门市红十字会全体工作人员坚守执着、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以应急救护工作为例,江门市红十字会目前完成应急救护普及234.97万人次,培训救护员(取证)5.62万人。全市建成11个红十字生命体验场馆,搭建“线上+线下”知识科普平台。

江门市红十字会一方面对应急救护师资的专业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另一方面不断开发推动小而美的志愿服务项目,让“生命教育”课走进家庭、走进大街小巷。如蓬江区范罗冈小学组织发动家长成立红十字家长志愿服务队,队员逾1600名,主动参与应急救护培训等活动,创作“亲子应急救护操”,家庭校园共织安全防护网;新会区红十字会组织外卖骑手、快递员等新业态从业人员建立新会移动应急救护志愿服务队伍,在城市中形成一个个“流动的急救站”。

近年来,江门市民自救互救意识与能力大幅提升,全市对“急救神器”AED(自动体外除颤仪)的投放也跑出了“加速度”。黄集文介绍,全市目前累计配置AED611台,区域人口AED配置密度位居广东省前列。2023年6月,江门在全省率先启动警务场所和执法执勤车辆配置AED项目,曾成功挽救生命,把握住了心源性突发情况的“黄金四分钟”。“考虑到警察经常在发生紧急情况的现场执勤,配置AED可以帮助他们更及时地为群众提供服务。”黄集文说。

培养“热心带头人”

“红十字基层组织就像红十字会的手和脚。设立基层红十字会,能让我们更直接地了解当地群众的需求,提供更为精准和及时的人道服务。”黄集文说,江门市红十字会重视基层组织建设,目前已成立红十字基层组织285个,红十字志愿服务队173支。

然而,让基层组织“从0到1”建起来,黄集文表示经历了不少艰辛的时刻:“志愿者队伍建立难、流动性大,资金与资源问题也是一大难点。”江门市红十字会在摸索中前行,加强与各级党委、政府沟通,不断优化组织结构,培养“热心红十字事业的带头人”,打造基层组织示范点,帮助边远镇、村完善改造70多项基础设施,涉及群众出行、饮水和文体康乐等设施,当好群众的“贴心人”。

“为群众解决了切身的问题,获得了群众的点赞,基层组织才能有效持续运行下去,形成示范效应,队员们的工作积极性才会更高。”对于基层组织如何推进建设,黄集文总结道。

与此同时,江门市红十字会积极架好党委、政府与群众之间的连心桥,探索科普、体验、互动、培训、实践等“五维一体”的生命健康安全教育新模式。今年5月,江门市红十字会成功与市安全应急产业园合作建成江门市、江海区两级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基地;通过“家校共建”推动红十字生命教育、应急救护进校园、“5·8人道公益日”网络筹款等工作,以实干笃行打通人道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立足侨乡,打好“侨”牌

江门市常住人口480多万,祖籍江门的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同胞近530万人,遍布全球145个国家和地区,又称“中国第一侨乡”。据了解,祖籍江门的港澳同胞达213万人,密切的人缘地缘优势造就了江港澳三地红十字会的长期深度合作。

十多年来,香港、澳门红十字会与江门市红十字会多次互访和交流,借鉴先进的红十字文化理念,精细务实的项目管理模式,黄集文说:“我们与港澳红十字会保持密切沟通,重点合作落地见效、给群众带来实实在在好处的项目,确保每一份爱心善意都能落到实处。”

2010年以来,澳门红十字会在江门恩平援建了7所红十字博爱卫生站,大大改善贫困落后地区村民的医疗就诊环境,使村民能够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惠及30多万人次;旅港乡亲黄球、黄梁曼丽伉俪多年来支持江门市新会区红十字会“博爱送万家”项目,每逢元旦、春节为贫困群众送温暖,累计捐款200多万元。

当前,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粤港澳三地共同发展的历史机遇,也是大湾区各级红十字会事业发展的重要契机。黄集文表示:“江门市红十字会将以中国红十字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为新的起点,紧紧围绕党和国家中心任务,着眼党政所需、群众所急、红会所能,全力推动红十字事业高质量发展。”

潘心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