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临沂69岁老人徐善德身后捐献遗体
兑现11年前的承诺
时间:2025-02-21
2014年2月11日,是徐善德的生日,夫妻二人携手在山东省临沂市红十字会办理了自愿捐献协议。
2025年1月19日,69岁的徐善德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捐献遗体,兑现了11年前的承诺。
向上向善 孝老爱亲
徐善德、李轶夫妇是革命后代,父母都是离休的老干部,在一朝一夕中形成了“向上向善、孝老爱亲”的良好家风。40多年的生活给他们的启示是:一个能爱父母,爱家庭的人,也一定是个忠诚可靠,有责任,能担当的人。
据李轶回忆,他们的父母都是医务工作者,而在他们父母眼里只有病人,凡事都为病人着想。记得有一次,医院病人多,被服不够用,李轶的父亲回家把她的被子抱到了医院里给病人用了,根本顾不上晚上有没有被子盖;徐善德的母亲是一位妇儿医生,对工作的投入更是到了忘我的境界,经常半夜一个电话就被叫到医院,忙的时候一天不吃饭都是常事,在85岁高龄时,还有一些患者找到她咨询问题,她总是不厌其烦地解释⋯⋯
李轶说:“在成长过程中,父辈们那种对生命的热爱,对工作的热情,对病人无私的奉献精神,深深地感染和影响着我们,于是,我们想用行动把爱的种子传承给了儿子,并以此而影响和带动着周围的人。”
知恩图报 回馈社会
徐善德小时曾遭遇过险些危及生命的意外,幸而被人及时救下。多年来,他一直把这件事放在心头,经过50多年的寻找,终于找到了当年的救命恩人。2014年,85岁的母亲带着全家几代人与恩人相见。徐善德跪在地上,与救命恩人抱头痛哭,感动了现场的所有人。
徐善德是知恩图报的,他把65年前的那次救命之恩作为自己回馈社会的动力,无论何时何地,只要遇到,他都是毫不犹豫地冲在前面。
有一年夏天,一个孩子与母亲在沂河边玩耍时不慎落水。听到救命声,正在晨练的徐善德立即跳下河把孩子救了上来。事后,他水淋淋地悄悄走了,但孩子的父亲还是千方百计地找到了他。
有一次深夜,徐善德出差回来的路上,在沂蒙路桥上遇到了一位被车撞的老人,肇事者逃逸,老人躺在地上奄奄一息。他立即把老人送到骨科医院,找到医生先治疗,又回家拿了钱去垫付,救了老人的命。
还有一次,徐善德在菜市场买菜时,见有位手持菜刀的大嫂倒地不起全身抽动,情形十分危急,周围的人都不敢上前。他一看是癫痫病发作,立刻冲过去进行了有效处理。后来,两家人处成了朋友,至今还常常走动。
因为在医院工作了数年,遇到治不起要出院或者没钱治病的患者,徐善德总是二话不说帮忙垫付。
无私奉献 爱的传承
早在1996年,徐善德、李轶夫妇就一起参加了无偿献血,他们成为临沂市第一对一起参加无偿献血的夫妻,先后获得山东省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临沂市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等多项荣誉。
在他们的影响下,儿子18岁生日那天,主动要求无偿献血并以此作为成人礼。多年来,每到生日时,儿子一定会参与无偿献血,还带着同学、同事一起加入到无偿献血队伍中。
看到儿子的坚持,他们夫妻由衷地高兴:“我的儿子可能不会成为了不起的人物,但一定会是一个对他人、对社会无私关爱、充满正能量的人。”
2014年是夫妻二人结婚30周年,“要为社会做点什么以为纪念”成了他们反复讨论的话题。“我们决定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把眼角膜、器官遗体都捐献出来。”李轶说。当年2月11日恰逢徐善德生日,夫妻二人携手来到临沂市红十字会办理志愿捐献登记手续。
“我爱人年迈的母亲和我们的儿子都是这个决定的支持者和见证者。”李轶回忆。
2025年1月19日,69岁的徐善德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用捐献遗体成为一名“无语良师”的方式兑现了11年前的承诺。
李轶说:“我的爱人实现了他生前的遗愿,我们家人也遵从了他的遗愿,到我那一天的时候,我也会把遗体器官捐献给医学事业,实现自己的诺言。”
高兴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