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开并蒂暖人心
——福建省福州市两位女子同日捐献造血干细胞侧记
时间:2025-05-16
4月28日,福建省福州市两位女性捐献者同日捐献造血干细胞,为两位血液病患者送去新生希望,她们分别是来自漳州的胡萍萍和来自泉州的姜小清,并由此成为福建省第507例、508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23年坚持献血 滋养生命之花绽放
胡萍萍的爱心之路始于学生时代。当时,她是一名医学生;如今,她已成为一名医务工作者。在医院实习期间,她目睹病人及家属身心所承受的巨大压力和痛苦,立志用专业守护生命。她说:“我当时深刻体会到生命的珍贵与脆弱。一个善举,或许就能够改变他人的一生,这份意义远超想象。”帮助他人的种子便在那时深植心田。如今,她参与志愿服务时间已达23年,累计献血37次,献血量达8400毫升。
2025年3月,一通来自漳州市红十字会的电话让她心潮澎湃,电话那头告知她与一位患者血液基因配型成功。“自从2017年加入中华骨髓库以来,这是第一次接到配型电话,我非常激动,毫不犹豫地答应捐献。”胡萍萍说起来还是难掩激动的心情。
胡萍萍目前就职于同溢堂药业有限公司,这是一家中药制药企业。当她把捐献造血干细胞的事情告诉领导后,公司不仅给予她带薪假期,更将她的善举作为企业社会责任的典范。
4月24日,胡萍萍前往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签署捐献同意书,并开始注射动员剂。作为一名党龄26年的老党员,胡萍萍始终牢记入党誓词。“虽然打动员剂期间有一些身体反应,但是捐献造血干细胞是新时代党员践行初心的具体体现,跟患者正遭受的病痛相比,不值一提。”在院期间,她常说的几句话就是:“好的,都可以,不要太麻烦你们。”
4月28日上午,胡萍萍在接受最后一针动员剂后,开始进行造血干细胞采集。她希望更多人了解造血干细胞捐献的意义和安全性,当个人善举变成社会风尚,便是对“生命至上”理念最好的诠释。
她想尽己所能,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2019年5月的一天,姜小清像往常一样走进献血车,就在这次看似平常的献血中,采血人员对造血干细胞捐献的介绍,让她后来有了一次奇妙的缘分。多年来,她累计献血4400毫升,每一次伸出手臂,都带着最朴实的愿望:能帮一点是一点。
当时,姜小清毫不犹豫地签下了同意书,成为中华骨髓库捐献志愿者的一员,“想到能够尽己所能,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这是我一直以来的信念,所以当时毫不犹豫地就加入了进来”。
时光飞逝,2025年1月,一通来自红十字会的电话让小清惊喜不已。“配型成功了!”挂断电话后,她久久不能平静,“6年等待,终于等到这一天了!”她第一时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丈夫。随后的高分辨分型确认和体检都顺利通过,她开始为捐献做准备。
然而,喜悦之余,家人朋友的质疑接踵而至,“你疯了?”“连自己的命都不要了?”“世界上那么多人,你救得过来吗?”关键时刻,丈夫的支持给了她莫大的力量。那段时间,丈夫在查阅大量资料后最终坚定地对小清说:“这是救命的事,是给家人积福。跟随你的心走,别在意别人怎么说。”丈夫的话让她更加坚定:“既然我的血液能成为他人生命的希望,为什么要拒绝?”
4月25日,小清如约前往福建省肿瘤医院,签署捐献同意书,并注射第一针造血干细胞动员剂,巧合的是,当天正值福建省第505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刘敏进行捐献。签字仪式后,小清特意来到采集室为这位“前辈”加油打气。两位素未谋面的捐献者一见如故,分享着各自的心路历程。“刘敏的鼓励让我最后的顾虑都烟消云散了。”小清说。
4月28日,一场生命的接力正式开启,血液分离机缓缓运转,鲜红的血液在管道中流动,珍贵的造血干细胞被一点点采集。
捐献结束后,小清捧着那袋承载着生命希望的造血干细胞微笑着说:“这就像播撒一颗生命的种子,希望它能在那位有缘人身上生根发芽。”当被问及此刻的感受时,小清想了想:“所有的忐忑、质疑都值得了。希望那位素未谋面的朋友能够早日康复,重获新生。”
贾媛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