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导航:首页 >> 地方工作动态 >> 正文

书写有温度的“公开答卷”

——江西省红十字会透明度建设工作综述

时间:2025-07-11

江西是一片承载着中国共产党初心和使命的红土地,有着“四大摇篮”的美誉。近年来,江西省红十字会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红十字事业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重要致信精神,不断提升全省红十字事业透明度,让善意在阳光下生长,让公信力在老区群众心中扎根。

以革命传统厚植公开底色

在井冈山革命博物馆,陈列着一张1933年的“红军公谷分配清单”,泛黄的纸页上,领谷人姓名、数量、经手人签字清晰可辨。江西省红十字会继承“公开透明、取信于民”的红色传统,从制度建设、监督体系、红色文化有机融合,不断提升全省红十字事业透明度。

省红十字会学习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事事有公示、处处讲公信”的理念,整体统筹定标准,下好全省“一盘棋”,出台《江西省红十字会信息公开管理办法》。按照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制定的透明度指数评价标准,从组织、财务、业务活动、社会捐赠信息四个核心维度建立披露框架,确保全省红十字会公开标准“一把尺”,公开动作“齐步走”。

建立“纪检组监察+监事会监督+第三方审计+社会力量参与”的立体监督网,监督赋能强保障。纪检组紧盯关键环节开展专项督查,让捐赠款物清单成为一份明白账、廉洁账、放心账。监事会充分发挥贴身监督作用,将透明度建设纳入重点监督事项。第三方独立审计机构每年受邀进行审计,结果依法公开。主动邀请捐方代表走进备灾救灾仓库、救助现场,实地核查款物使用情况。针对公众关心的问题,编制“公开答疑口径库”,主动发布政策解读。

省红十字会还将信息公开与红色文化深度融合,在革命纪念馆设立红十字公开展区,用文物、影像展示苏区时期物资公示制度;邀请红十字志愿者讲述“公开那些事”,开展浸润式教育,让公开理念与红色基因同频共振,让信息公开成为全省红十字系统的文化自觉。

以数字赋能锻造公开筋骨

江西省红十字会以标准化、数字化、规范化为路径,打造信息公开的“金色标准”,让每一个公益项目都成为经得起检验的“信用标杆”。

省红十字会通过数字化手段,让信息公开从“墙上贴”升级为“云端见”,让公开更“可及”。江西省红十字会捐赠信息公示平台集成“捐赠溯源一码通,救助服务一网办,重要数据一屏览”三大核心功能,成为公信力提升的“智慧引擎”。

此外,省红十字会还进一步加强官方网站信息公开渠道建设,连接“博爱中国”API(应用程序编程接口),在线捐赠同步“博爱通”,实现数据共享,实行数据同步,实时动态更新。2024年,江西省红十字会开通了捐赠电子票据功能。

省红十字会建立动态化项目跟踪机制,从项目立项到执行,全周期披露关键节点,直观呈现项目总体进展,满足不同检索需求。给项目安装“跟踪器”,晒出每笔善款“明细账”,标注红会公信“时刻表”,促进公众参与、知情和监督,项目进度成为公信刻度。

一位捐赠者说:“我每次捐款后,都会盯着进度更新,看着善款一步步送到需要的人手中,这种可视感让我特别安心。”

以精准服务涵养公开温度

在瑞金叶坪村,甘甜的“红井”水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人,井旁刻着“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的石碑静静矗立。

“红色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江西省红十字会相关负责人表示,“信息公开的终极目标,是让群众感受到温暖与尊重,有获得感。”

近年来,江西省红十字会多元传播讲活公开故事。构建“线上线下融合、大屏小屏共振”的传播矩阵,让公开更“有感”。

线上打造“指尖上的公开窗”。在江西电视台设立“红十字生命教育”专栏,“直播+见证”,生动展示“三救三献”工作成果。线下搭建“家门口的连心桥”。在全省263个乡镇便民服务中心设立红十字服务窗口,张贴“二维码公示墙”,村民扫码即可查看本地救助项目详情。一位大叔听完宣讲后说:“你们这样讲,比看报纸明白多咯!”

江西省红十字会创新“精准公开”模式,在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推行“三单一表”工作法——项目清单明用途、对象清单保精准、进度清单晒过程、反馈表听民意,真正让公开成为密切党群关系的“连心桥”。开展“公开评议会”试点,组织村民代表、乡贤、驻村工作队现场评议救助对象资格、款物发放标准,让公开从“政府贴榜”变为“群众点单”。

在“关爱白血病儿童”项目中,红十字会定期向捐赠人发送有主治医生签字的治疗进度短信,并附着费用清单和患儿手写信。一名捐赠人收到一个孩子画的红十字标志,感动地说:“看到孩子的画,我知道每一分钱都用在了刀刃上。”这种“看得见、摸得着”的公开,让公信力在细节中积累提升。

“信息公开不是简单的‘晒数据’,而是对人道使命的庄严承诺。从苏区木板公示到云端数字溯源,变的是载体,不变的是初心,信息公开永远在路上。江西红十字人将坚守红土初心,让每一份善意都在阳光下绽放光彩。”江西省红十字会相关负责人表示。

熊学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