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导航:首页 >> 红十字志愿服务与青少年工作 >> 正文

做有温度的“说书人”

——记重庆市红十字文化传播志愿服务队

时间:2025-07-18

“大家知道什么是红十字精神吗?”“我来介绍一下红十字运动的起源和发展”“接下来我们将走进国际红十字与红新月运动展厅”……穿上红马甲、别上“小蜜蜂”,整理好着装后,刘贤科又带着饱满的精神状态站在了大家面前。作为重庆市红十字文化传播志愿服务队的队长,他常常会跑到市红十字历史文化陈列馆度过自己的“业余时光”。为来访人员讲解红十字知识是刘贤科的日常,更是志愿服务队的重要职责。

总要有人站出来“讲故事”

2024年5月17日,重庆市红十字文化传播志愿服务队正式接过旗帜,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在了公众视野。从此,队员们把陈列馆当作了“根据地”,长年累月地驻扎在馆内。除了要完成秩序维护、游客引导、义务咨询等常规服务,大家也会化身“说书人”,很多原本“躺在”陈列柜里的红十字故事一经他们讲述,立马变得栩栩如生起来。

“在接待游客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些来馆人员并不是特别了解红十字知识,平时基本都是通过文字记录和视频资料进行学习的。”这让队员们愈发意识到了讲好故事的重要性。红十字文化不仅仅是平面化的只言片语,更是由一条条鲜活生命组成的辽阔版图。

就像刘贤科说的,自己是一个“斜杠青年”,多重身份带来了不同的人生体验,而在扮演红十字志愿者这个角色时,温暖和感动总会将他紧紧包裹。

“善良需要有人传递,我们都是‘摆渡人’。”既然感受到了善意,那也应该成为善意的“中介”,刘贤科和队员们始终这样认为。

希望能用生命影响生命

49场活动、1万余名参与人员……眼看着日益增长的数字,队员们感到了一丝欣慰。这意味着越来越多的人认识了红十字,甚至加入红十字队伍。下至正在念书的孩童,上至白发苍苍的老人,都是陈列馆的“客人”。

有一次,一位老师带着几个来自偏远地区的孩子来到陈列馆,接待他们的志愿者名叫方兴志,是红十字的老朋友了。“小朋友们好!欢迎来到红十字的世界……”多年的志愿服务经历让她在讲解过程中显得游刃有余,很快便与小朋友们打成一片。

中午休息时,一个小姑娘找到了她,害羞地递上了一张画:“奶奶,送给你。”方兴志定睛一看,画上是个穿红马甲的阿姨,胸前画着大大的红十字,这让她一下红了眼眶,小心把画收进了随身携带的笔记本里,那个本子已经夹满了孩子们送的画和感谢信。

下午,送走小朋友们后,方兴志像往常一样来到意见簿前,认真记录下了自己的心得体会:为腿脚不便的老人提供休息座椅、增加馆内引导指示标志……她的字迹工整有力。

当生命脉动的频率达到一致,心灵便会产生强烈共鸣。与访客们交流的过程中,队员们一遍又一遍重温着红十字故事,内心深处对于人道主义的执着追求,是驱使他们不断突破自我的动力源泉。

练好“内功”才是硬道理

实现突破,也伴随着进一步的生长发育。

“讲故事不是背故事,能不能引起听众的兴趣,怎么带领大家‘走进’故事里面,这很考验我们队员的能力。”对于队伍整体素质水平的把控,刘贤科有自己的要求。

从志愿者服务章程、志愿者队伍管理规范,到讲解员礼仪和讲解技巧培训,队员们日常要学习的业务内容并不少。“刚加入队伍的时候,我以为只用熟悉讲解稿就行,后来才知道要通过那么多考核咧!”一名队员说出了自己的经历。

没有“金刚钻”就揽不下“瓷器活”,这个道理深深印刻在队员们心底。大家明白,当自己真正站在来馆人员面前,为他们讲解各种内容时,平日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就是自身的底气所在。

除了邀请专家示范授课,志愿服务队还会组织开展现场考核,目的就是为了让每一位队员都能够掌握实用的技能技巧,不断锤炼队伍的战斗力,从而保证来馆人员能够拥有最好的参观体验。如此高标准、严要求的管理模式赋予了这支队伍高水平的“作战能力”。很多访客都说:“来了一次还想来第二次,每次都有新的收获!”

志愿服务队成立以来,队员们用真心传递着真情,也吸引了许多志同道合的伙伴加入其中。如今,陈列馆已迎来了29名讲解员,他们来自重庆市红十字文化传播志愿服务队,也将带着这个名字继续前行。

明毓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