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导航:首页 >> 应急救援 >> 正文

“我们更希望没人需要救援”

——贵州省遵义市红十字会“泳安计划”项目侧记

时间:2025-08-05

7月的贵州遵义红花岗区,32摄氏度的高温让二道河东欣彩虹城段成了天然的纳凉地,数十名大人小孩在水中嬉戏打闹。岸边,带有红十字标志的救生圈、救生绳、提示牌整齐排列,在阳光下格外醒目。—场从6月20日持续到9月底的守护行动,成为遵义夏日里最动人的风景。

洗得发白的红十字会服

7月7日下午,10名志愿者准时在河边签到。65岁的张勇和63岁的妻子王迎梅提前1小时就从家里出发,坐了几站公交赶来。“别人说我是神经有问题的人。”张勇笑着自嘲说,“我是‘疯子+神经病’,但我觉得很正常,就是习惯了做点好事”。这对老夫妻的志愿服务时长都已突破1500小时,衣服上的红十字标志已经洗得发白。

和他们一起签到的,还有刚下班匆匆赶来的年轻人,以及68岁的任庆光。任庆光今天有个特殊任务,在应急演练中充当“溺水者”。为了演示正面救援与背后救援的区别,她一次次跳入河中,用亲身经历告诉围观群众:“正面救人会被溺水者死死抓住,从背后施救才安全。”

“我们还是建议用工具救人。”志愿者王子源一边演示一边强调,“没有能力不要盲目施救,防止因为救人发生意外。”这位拥有1600小时服务时长的志愿者,早已褪去最初救人后的兴奋感:“2022年一天救起5名溺水学生,心里特别难受。其实最好的救援是预防,要让大家学会自救互救。”

从救援到预防的转变

二道河段曾是溺水事故的高发地,2022、2023年接连出事,但2024年实现了“零事故”。

这背后,是“泳安计划”的全面落地。2023年,遵义市红十字会推出该计划,目前已在全市投放2469套救生设备,每套包含救生圈、救生绳、提示牌和救生钩等。这些设备安放在民众过往较多的沿河道路、护栏等醒目位置,夜间还能反光,确保紧急时刻能第一时间取用。

“刚开始觉得救了人很伟大,现在觉得防住了才更重要。”王子源的话道出了所有志愿者的心声。

2024年,62岁的志愿者李芳智一人就救了6人,但她更希望没人需要救援。在她看来,“岸上救援优先于下水救援,器材救援优先于徒手救援”是必须牢记的准则。

现场演示中,虎鹰救援队队长张明方用4个容量1升的矿泉水瓶快速制作出简易救生衣。“救生衣一定要有裆带。”他边做边讲解,“否则下水后容易从头上滑落,起不到作用。”王子源则示范了抛绳技巧:“用3升塑料瓶做个简易抛绳器,能装30米绳,比买的省不少钱。”这些实用技巧,都是志愿者在一次次救援中总结的经验。

全民参与的安全网

演练引来了不少群众围观,爱心市民李义友举着手机拍摄:“我有2000多个粉丝,发出去能让更多人学会这些技能。”

这种自发的传播,正是“泳安计划”最想看到的效果。

“只说不准下河没用。”张明方深有感触,“要让娃娃亲身体验,就像知道火会烧手才会远离,一定要让他们长记性。”为此,志愿者创新出“体验式宣传”,教抛绳、清理河道杂物、维护救生设施,把防溺水知识融入每一次互动。

从最初用竹竿救援,到如今靠“红城积善谷”募集资金购买专业设备,市红十字会走出了一条全民参与的路子。市红十字会秘书长胡云霞说:“要打造群众身边的红十字会,让爱心善意形成良性循环。”2024年,该计划共开展1921次宣传活动,26万余人受益;截至今年7月,全市已成功施救36人。

晚8时,夜幕降临,志愿者打完卡陆续回家。河边的救生设施仍在闪烁着微光,守护着夜色中的河流。

遵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