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导航:首页 >> 遗体和人体器官捐献 >> 正文
山东省淄博市居民徐少春离世捐献遗体和角膜

“照亮别人,其实是升华自己”

时间:2025-08-05

7月30日,在家人眼含热泪的注视与无声的致敬中,一场简朴而庄重的告别仪式在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起凤镇夏五村徐少春家中举行,没有繁复的流程,只有至亲的陪伴和对逝者选择的深深理解。与病魔抗争多年的徐少春最终兑现了生前的庄严承诺,完成了遗体和角膜的无偿捐献,这份沉甸甸的生命馈赠,为医学事业发展作出了贡献,为他人重见光明带去了希望。

清苦童年铸就坚韧人生

1965年3月5日,徐少春出生于夏五村一个普通农家。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家中兄弟姊妹众多,生活异常清苦。“想要的东西,父母往往有心无力。”这份早早体会到的现实,反而锻造了徐少春骨子里的要强与自律。邻居们回忆:“少春从小就知道,想要什么,得靠自己拼。”无论是学业还是后来的工作,他都投入十二分的努力,力求做到最好,“凡是他认准的事,都能干得特别出色”。

劳作之余,书籍和画笔是他精神世界的寄托。他嗜书如命,广泛涉猎;也钟情绘画,用色彩描绘心中的天地。这份对精神生活的追求,支撑着他走过人生的风雨。

病痛折磨中萌生大爱宏愿

然而,命运并未眷顾徐少春。多年间,他饱受疾病的反复折磨。为了求医问药,他拖着病体辗转于各大医院之间。每一次治疗都伴随着希望与失望的轮回,对健康的深切渴望与现实的无奈,像沉重的石头压在他的心头。

正是在这段与病魔艰难搏斗的漫长岁月里,一个超越个体生命的宏愿在他心中坚定地生根发芽——捐献自己的遗体和角膜。他曾多次向家人和亲友袒露心声:“我自己经历了太多病痛的苦,知道健康的珍贵。我这身体,如果最后还能帮到别人,给绝望的人一份希望,那这一生,就真的值了。”他更殷切地希望,能有更多人了解、参与进来,“照亮别人,其实是升华自己”。

早在2012年,徐少春就和妻子崔宝珍一起办理了遗体器官捐献登记。“徐少春先生的无私奉献,超越了传统观念藩篱,体现了新时代公民高度的社会责任意识。”桓台县红十字会负责人说:“我们也呼吁更多志愿者加入登记行列,让生命以另一种方式绽放华彩,让每一次告别都蕴含重生的力量。”

淄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