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金山区一个月内实现4例造血干细胞捐献
爱心接力 奔涌向前
时间:2025-08-05
7月的上海,烈日灼灼,远郊金山区的热血青年们更是爱心澎湃。短短一个月,4位金山区志愿者相继在沪上医院完成造血干细胞采集,用828毫升“生命种子”为4名素不相识的血液病患者点燃重生曙光。
第一棒:公交司机68万公里“零事故”后驶出“生命专线”
6月中旬,公交车司机张敏在市一医院成功捐献216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成为金山区公交系统首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15年来,他安全行车68万公里,如今又添“生命速递”新里程。
2008年,汶川地震志愿服务的经历让张敏加入中华骨髓库,17年后,这份善意迎来回音。“握方向盘要稳,握生命接力棒更要稳。”张敏说,公司为他调整了排班表,同事接力跑班,让这条“生命专线”准点抵达。
第二棒:90后教师“错过”舞台却登上生命舞台
6月底,阳光城幼儿园“90后”教师孙亦舟在华山医院完成253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采集,成为金山区今年第5例、累计第70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期末文艺演出‘我缺席’了,但孩子们给了我另一场更盛大的演出——生命的演出。”孙亦舟说。采集当天,同事们把没能现场演出的遗憾剪进一段微视频,在采集室里为他“云加油”。身为党员教师和一名两岁孩子的父亲,他把三重身份化作一句朴素誓言:“多一个人入库,就多一分生的希望。”
第三棒:羽毛球教练把赛场速度带进病房
7月18日,张堰镇羽毛球教练杨谭军在市一医院捐献183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为7月过生日的自己提前送上一份“成人礼”。2023年入库,2025年就“中签”,他把赛场上的速度变成捐献时的毫不犹豫。
红十字志愿服务、马拉松保障、医院导医……公益早已融入杨谭军的日常。采集当天,母亲紧握他的手:“儿子救回一条命,全家人都骄傲。”
第四棒:“00后”法学青年用毕业答卷写下“生命条款”
7月22日,上海政法学院应届毕业生梁泰熙在市一医院完成210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采集,成为金山区最年轻的造血干细胞捐献者。毕业季论文、求职、搬家“三线作战”中,他仍把“救人”排在第一顺位。
父母都是医务工作者,母亲姚小红更是有20年护龄的“红十字老将”。“我入库多年没配上,儿子一毕业就‘接力’,这就是传承。”姚小红说。梁泰熙把捐献经历写进毕业论文致谢:“法学教我尊重生命权,而这一次,我用行动给它注释。”
“一月四棒”绝非偶然。时间回到2023年5月,金山区红十字会在中侨职业技术大学发起“千人集中入库”活动,短短一天便采集血样超1000份,创下金山区单日入库纪录。7月完成捐献的孙亦舟、杨谭军,正是在那场声势浩大的“生命招募”中留样入库。
截至目前,金山区已有超过1万名志愿者加入中华骨髓库,累计实现72例造血干细胞捐献。
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