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河奔涌处 急救星火生
——江苏省泰州市红十字会系统织就“江河湖海”应急救护网工作纪实
时间:2025-08-08
水,泰州的灵魂。这片被水滋润着的土地,既孕育了“水城慢生活”的惬意,也潜藏着“风高浪也急”的隐忧。近年来,江苏省泰州市红十字会系统循着水的脉络,在江堤湖畔、古镇花海间织就了一张“江河湖海”应急救护网。
百里长江:浪尖上的生命课堂
“江面突发人员落水,立即启动救援!”盛夏的长江泰州段,一场模拟救援演练正紧张进行。海事人员驾驶巡逻艇靠近“落水者”,红十字救护员同步开展心肺复苏——这样的场景,在97.8公里江岸线已成为常态。
近年来,市红十字会系统联合海事、边检等部门,采取“场景模拟+实操考核”模式,对沿江12个乡镇相关群体实施了精准培训,3000余名沿江从业者、志愿者掌握了心肺复苏、气道梗阻急救等技能,织就了一张“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急救网络。
“以前见人落水,腿都打颤,现在敢跳下去,更知道怎么救。”泰州边检站民辅警老李摩挲着胸前的红十字急救员证,眼底是掩不住的自豪。
这张网,更延伸至最末梢的网格。泰兴市虹桥镇清水村将27个基础网格全部纳入急救体系,建立“红十字中心户”队伍。每个中心户统一配备救生衣、急救包、灭火器等物资。2023年春寒料峭时,村民张荣庆凭着日常练就的技能,纵身跃入冰河救起落水老人,用平凡善举诠释了“网格急救员”的价值。
在泰州大桥下的海军文化园,4A 级标准的红十字救护站像一座蓝色灯塔。每逢节假日,高港区红十字会就会启动“景区下单、红十字会派单、志愿者抢单”志愿服务机制,实行“1名救护师资+1名救援队员”的值守模式,救生艇全天候巡弋江面,让每一朵浪花都见证着守护的力量。
千年城河:古城里的生命韵律
暮色中的凤城河粼粼波光,岸边的急救培训点热闹得像市集。26岁的志愿者小陆半蹲在青石板上,掌心覆着63岁陈奶奶的手,一下下按在模拟人胸口:“阿姨,手肘别弯,用腰劲儿带动手掌,就像给土地松土那样匀着劲儿……”
市红十字会联合文旅部门推出“凤城急救管家”,把安全网织进了古城的肌理。茶社的八仙桌旁立着“急救角”,红木柜里摆着自动体外除颤仪(AED)和急救包;游船码头的遮阳棚下,“急救培训点”的横幅随风摆动……
景区工作人员是“第一响应人”。通过轮训,游船驾驶员能边掌舵边判断乘客是否溺水,茶社服务员记得“AED 要贴在右胸上方”。市文旅集团的梁海闽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她在工作、生活中多次徒手施救,获评“全国红十字志愿服务先进典型”。
定期的应急演练,让古城的安全弦再紧一紧。模拟场景里,“游客”突然捂住胸口倒地,附近商铺的店员抄起急救包就跑,AED 的提示音、对讲机的呼喊声、救护车的鸣笛声在古巷里交织。“练过十几次,现在闭着眼都知道该先做什么。”景区保安王师傅说,去年夏天,他就用演练过的流程,成功救助了一位中暑晕厥的老人。
十里溱湖:湿地间的生命交响
在溱湖湿地的芦苇荡里,一场别开生面的“湿地急救特训”正在进行。“如果被水蓼草划伤,要先清水冲洗15分钟以上,就像清洗刚摘的菱角那样仔细。”姜堰区红十字会的急救讲师老俞指着一片带刺的水生植物,向围在身边的学员细致讲解。
泰州溱湖拥有8000余亩水域和600余种湿地生物,每到节假日,露营、观鸟、游船的游客络绎不绝。区红十字会针对露营、观鸟等游客特点,把课堂搬进芦苇荡、停在游船边。“湿地急救既要防溺水,还要防虫蛇咬伤、迷路失温,样样都得会。”老俞说,每年依托溱湖景区5A级红十字救护站对景区职工、周边企业员工、村民等开展培训上千人次。
大型赛事是检验成果的试金石。溱湖每年承办溱潼会船节、国际铁人三项赛等大型赛事。在2025年铁人三项公开赛期间,市、区两级红十字会及救援队联合蓝天救援队组建专业保障团队,51.5公里赛道密布18个医疗点,2.5公里就有1个救护站,配备AED 24台、急救包50套,为10余名扭伤、肌肉拉伤、抽筋外伤运动员进行了紧急处置。
一栖凤湖:湖畔旁的综合堡垒
凤栖湖的水面像块巨大的蓝宝石,8000余平方米的一级水质水域旁,应急救援综合训练中心的白楼格外醒目。420平方米的核心区里,多功能教室的投影仪正播放着水域救援视频,心理团辅室的沙发围成圆圈,装备储备区挂着救生衣。
这里是“四位一体”的应急堡垒。从浮筒码头延伸到湖心,救援艇、桨板、水母衣随时待命;3000平方米的草坪上,暑托班的孩子正围着模拟人练习:“手肘不能弯!”“按压30 次!”老师的指令刚落,穿碎花裙的小女孩就踮着脚,用尽全力按在模拟人胸口,旁边的小男孩举着“正确”的牌子欢呼。
“博爱泳安”公益课堂是暑期的热门。返乡大学生和亲子家庭在这里学“落水后如何抱膝漂浮”,在浅水区练“同伴溺水时如何递竹竿”。“以前总警告孩子‘别玩水’,现在教他们‘会玩水’,心里踏实多了。”带女儿来上课的王女士说。
今年7月,泰州、无锡、徐州三地的红十字救援队在这里演训。冲锋舟划破湖面,队员像水鸟一样跃入水中,模拟“翻船救援”“水下搜索”。“你们的绳结打法更省时间!”“我们的担架固定能防二次伤害!”演练结束后,队员坐在湖边交流,汗水混着湖水往下滴,眼里却闪着亮——这场“水上切磋”,让大家的救援技能又精进了几分。
万亩垛田:花海中的生命课堂
暮春的垛田上,李大姐正捏着镊子,跟着讲师学“蜜蜂蜇伤处理”:“先拔刺,再用肥皂水洗,记着别挤,不然毒液全进去了……”
垛田是兴化特有的农业文化遗产,春季赏花季每天涌来 2万余游客。兴化市红十字会把“急救课堂”搬到了花海间:采菱船上,船板晃悠悠的,讲师蹲在舱里教“落水后抓稳船帮喊救命”;晒谷场上,草帽排成一圈,大家围着模拟人练“中暑时怎么扇风降温”。
为应对水域安全问题,兴化市红十字会联合多方力量,深入学校、社区,大力开展防溺水安全教育宣传活动。同时,泰州市“博爱泳安”公益项目也重点覆盖兴化,每年在重点水域累计投放安装救生圈、救生绳等简易救生设施设备上千套,宣讲教育万余人。
“应急救护不是冰冷的操作,是带着体温的守护。”市红十字会相关负责人说,“当‘人人学急救、急救为人人’成了水乡的共识,我们守护的不只是生命,更是这座城市最柔软的底色”。
江风掠过,红旗猎猎,那些散落在水域旁的急救星火,正连成一片温暖的光,照亮着泰州的每一寸水韵。
泰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