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导航:首页 >> 红十字志愿服务与青少年工作 >> 正文

“红心侠”长大了

——记重庆市红十字青少年、志愿者陈思妤

时间:2025-08-12

7月29日下午3时,暑气蒸腾,值守重庆市红十字历史文化陈列馆里的志愿者陈思妤趁着休息的间隙,轻轻推开了“三献”爱心屋的玻璃门。针头落下,300毫升鲜红的血液缓缓流入血袋——这一天,是陈思妤大学启程前最后一次在陈列馆的固定排班,也是她人生第一次无偿献血。

从四年级舞台上稚嫩清澈的童声朗诵,到陈列馆里娓娓道来的耐心讲解,再到此刻献血椅上从容舒展的微笑,陈思妤用7年的坚持,为自己的红十字青少年志愿者生涯写下温暖的续章。

缘起:一次朗诵,一句“我也想当志愿者”

2018年5月2日,在重庆市红十字会“红心侠”公益IP(Intellectual Property)发布会上,当时还是四年级学生的陈思妤,因屡次在朗诵比赛中崭露头角,被特别邀请到现场童声演绎配乐诗《凝聚每份爱》。这次偶然的机遇,为她与红十字会的缘分埋下了伏笔。

在节目准备过程中,那些动人的红十字故事悄然叩击着她的心扉。尤其是13岁重庆女孩“果果”捐献器官挽救五人生命的事迹深深击中了她。“那些故事特别感动人,当时我就想,我以后也一定要当红十字志愿者,做一些力所能及帮助他人的事情。”陈思妤说。当年7月23日,陈思妤在由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主办的第三届中传花少语言能力大赛总决赛中,凭借自己写作的《果果》,用深情的朗诵,感染了现场观众和评委,战胜了同组别的其他参赛选手,获得小学组金奖。

也是在2018年5月,陈思妤申请加入了重庆市红十字会志愿者队伍,想用自己的方式向社会献出一份力。但在随后的7年时光里,小升初的冲刺、中考的压力、竞赛集训的忙碌……陈思妤的日程表排得密不透风,学业一路按下快进键,她也只能利用一点碎片化时间以青少年代表的身份出现在各大公共场合开展志愿服务。

志愿之行被按下了暂停,但“红十字志愿者”几个字像一粒埋在作业本缝隙里的种子,悄悄潜藏,等待着萌芽的时机。

缘续:保送南大后的志愿新篇

时间来到2025年,陈思妤前期在学业上努力的回报悄然而至——凭借外语类保送考试的优异成绩,她提前半年获得了南京大学的保送资格。

时间慢下来,那个埋藏已久的心愿重新浮上心头。陈思妤想起7年前那个被红十字故事打动的自己,想起那个许下要当志愿者的承诺。没有犹豫,她背起书包径直来到重庆市红十字会。“阿姨您好,我可以来当志愿者吗?”工作人员了解了她的情况后,把她引荐到重庆市红十字文化传播志愿服务队,经过专业培训,她很快成为红十字文化传播志愿服务队的新成员,在重庆市红十字历史文化陈列馆和重庆市红十字志愿者之家留下了忙碌的身影。

为了把红十字文化讲得准确又动人,陈思妤发挥数学竞赛训练出的逻辑特长,把红十字的历史节点、感人事迹整理成一张巨大的思维导图:时间轴、人物、事件、数据,逻辑清晰得像数学公式。排班表外,谁有急事来不了陈列馆,她总是第一个“抢单”,成了其他志愿者口中“随叫随到的陈同学”。

今年“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前夕,陈思妤决定用自己最擅长的方式——绘画,向那些默默奉献的女性红十字志愿者致敬。她拿起画笔,将志愿服务中见证的动人瞬间一一描绘:献血车上挽起袖管的温柔坚定,急救培训时专注教学的严谨细致,人道精神宣讲中的热情投入,社区里帮扶老人的耐心细致……这些跃然纸上的女性形象,把“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展现得生动又具体。

绽放:十八岁的热血成人礼

今年1月,刚成为红十字志愿者的陈思妤迎来了自己的第一次“上岗”,趁着中午休息时间,她跑到“三献”爱心屋想要献血,却被“未满18岁”拦在门外。“那就等我生日过后。”她没半点失落,而是把年满十八岁的日期写进备忘录。

7月29日,是陈思妤最后一次到陈列馆排班值守的日子,她再次趁着空闲的时间推开了“三献”爱心屋那扇门。填表、体检、初筛,所有流程一气呵成。当针尖刺破皮肤,她悄悄深呼吸,脑海里却闪过“果果”的故事。

“马上要上大学了,我想在上大学前干一件有意义的事情,而把自己的血献给有需要的人,我觉得就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300毫升血液顺着导管缓缓流出,流向某个需要帮助的生命。

邱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