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山东的“红会样板”
——山东省红十字会构建新时代公众应急救护体系的创新实践
时间:2025-10-24
近年来,山东省红十字会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工作、对红十字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支持下,立足“使每个突发伤病现场都有得到有效救护”目标,锐意改革,创新实践,广泛动员社会力量,推动建立法治保障、组织支撑、技术支持、全民参与“四维一体”红十字应急救护工作体系,形成党委政府支持、部门全面参与的良好社会局面。
目前,山东省红十字会系统在全省培训持证救护员达310万人,提前完成“健康中国”行动提出的2030年达到3%的目标任务,为健康山东、平安山东、文明山东建设打造出“红会样板”。
织密织牢救在身边安全网
省红十字会积极推动将“建立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体系”“公共场所配置自动体外除颤器”等写入《山东省红十字会条例》,将“社会公众现场救护”写入《山东省院前急救条例》,先后出台一系列文件、政策,为救护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法治保障。
2024年,山东省红十字会联合省委社会工作部、省委政法委等11部门,共同启动全省红十字应急救护工作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创新实施“家园守护”“校园守护”“安全守护”“伴行守护”四大行动,将应急救护从传统“五进”拓展到“八进”,实现生活全场景覆盖。
2024年以来,全省培训持证红十字救护员98.8万人,普及培训1032.5万人,居中国红十字会“应急救护服务平台”第一位。全社会救护意识救护能力明显提升,涌现出大批自救互救成功案例。
“在济南,全网点赞的男孩找到了!”一则新闻火遍泉城,济南市长清区五年级小学生路文昊用海姆立克急救法成功救了吃葡萄卡住气管的妈妈。急救教育从娃娃抓起,学校一直是急救培训的重中之重。围绕“校园守护”行动,全省举办各类培训班1万余期,占到培训总量的十分之四,持证培训43.1万人,老师救学生、学生救学生、学生救家长,这样的案例越来越多,“校校都有救护员”正成为现实。
围绕“家园守护”,全省开展了“急救夜市”“急救地摊”宣传活动,广大红十字工作者、救护师资走进社区、农村、街头、广场等,利用市民休闲时间,传播应急救护知识,讲解心肺复苏、自动体外除颤仪(AED)使用等技术,守护市民生活和游客出行安全,受到群众热烈欢迎。济南市“暑期百场万人学急救”、滨州市邹平市“小红讲急救”、东营市东营区“车轮上的应急救护轻骑兵”等项目,让急救知识融入百姓日常生活。
围绕“平安守护”“伴行守护”,全省“进机关”持证培训达13.8万人,省直机关实现全覆盖,多部门启动系统全员培训活动。“进企业”“进军营”等领域协同并进,与齐鲁制药、省旅游饭店协会启动“好客服务救在身边”行动,提升多个行业应急救护能力;建成军民一体化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基地6个,培训专门师资,常态化开展部队官兵红十字救护员培训工作。2024年以来,组织红十字志愿者参与马拉松等赛事保障440场次,处理伤情1160人次;红十字救护站接待处置7698人次,急救转运987人次,以实际行动弘扬红十字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创新推进长效工作机制
“没想到在手机上注册账户,就能报名参加红十字救护培训,还能选择想参加哪一期”,在济南参加救护培训的刘先生说。三年行动实施过程中,山东始终坚持创新驱动,以数字化创新、模式创新和阵地创新,更好地服务群众。
数字化创新。山东省红十字会大力推广使用中国红十字会“应急救护服务平台”,在全国率先完成了省、市、县三级全部启用的目标任务。探索使用“问卷星”等信息化手段进行多维度数据分析,掌握群众培训与师资授课需求,提升管理精细化水平。主动承担并完成总会信息化平台的国产化适配测试任务,为平台的优化升级贡献了“山东智慧”和“山东力量”。
模式创新。山东在全国率先实施应急救护综合能力提升行动,举办师资教学技能大赛、创新案例评选,打造“名师工作室”。成立山东省红十字应急救护讲师团暨志愿服务队,在节假日深入社区为群众带来一场场救护科普志愿活动。联合省委政法委、省应急厅、省教育厅开展“万场培训助安全”行动,推进网格员、基层党员、社区志愿者等重点行业人群救护培训,解决重点行业人群对于应急救护知识的迫切需求。
阵地创新。全省红十字会系统积极探索政府投资、独立建设、合作共建等多种模式,大力推进救护培训基地、社区博爱家园、红十字救护站“三位一体”阵地建设。青岛市、淄博市、东营市、滨州市通过“应急救护+公益”模式筹措专项资金;威海市将救护培训功能与党建、党史学习教育及其他公共服务平台深度融合;济南市推动基地与新时代文明实践共建共享。全省建成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基地153处、生命教育示范基地16处、景区红十字救护站57处,有效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配置AED达9771台,成功施救40余例。
2025“最美救护员”评选活动中,候选人现场施救案例达238例,是2022、2023年两次活动候选人数量的2倍。施救者身份涵盖教师、大中学生、外卖员、机关干部、网格员、社区工作者、消防员、农民等众多行业。其中红十字救护员或红十字志愿者占到79.9%,充分展示了山东省近年来应急救护培训工作的良好成效。
锻造政治过硬师资队伍
“要做一名什么样的救护培训师?”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是省红十字会救护师资杨刚三在每期培训班上重点引导学员思考的课题。山东省坚持“救护培训+思政”的师资培养理念,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师资培训全过程。每期师资培训班都设置“思政研讨”环节,组织学员交流救护案例、分享“我与红十字的故事”。这一创新做法有效解决了师资“不敢讲、怕讲错”的思想顾虑,激发了教学热情。
泰安市中医院副院长张强在参加师资培训后深有感触:“红十字会是在用老百姓的话给老百姓讲急救。”他不仅自己积极参与,还主动推荐科室护士长参加培训。全省加快救护师资培养进度,注册红十字救护师资达到5000余名,实现了县区全覆盖。建成红十字应急救护讲师团(志愿服务队)108个,涌现出郑晓丽、杨刚三等一批先进典型,形成了“有能力、有精力、有情怀”的救护师资“山东标准”。
“枣庄市某道路发生交通事故,薛城区红十字救护员种法宝用个人车辆拦住事故,组织现场施救”,青岛地铁已用“心肺复苏术+AED”成功施救10名旅客……随着救护技能的普及,越来越多的自救互救案例出现在群众身边。从2022年到2024年,全省持证培训人数从12.4万、34.5万,到46.9万,2025年10月达50.1万人,一连串激增的数据,见证了越来越庞大的红十字救护员队伍,也见证了全体救护师资的执着与付出。
山东省红十字会相关负责人介绍,山东已逐步构建起一个覆盖城乡、响应迅速、培训规范、服务高效的新时代公众应急救护体系。下一步,全省红十字会系统将继续守正创新、接续奋进,推动“三年行动”各项目标任务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推动“院前医疗急救”与“公众应急救护”深度融合,打通生命急救“最初一公里”,切实发挥百万红十字救护员现场救护作用,为守护人民生命健康、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孙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