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导航:首页 >> 应急救援 >> 正文

红帆护港城 碧水守平安

——江苏省连云港市红十字会开展防溺水工作侧记

时间:2025-11-11

开展防溺水安全宣传109场次,普及防溺水知识达44 500余人次;防溺水巡查累计投入志愿者462人次,志愿服务时长2727小时,成功劝阻危险涉水行为1200余起;投放应急救生圈900个……这一组数字,是2025年江苏省连云港市红十字会开展防溺水工作的成效体现。红十字工作者和志愿者的足迹遍布港城三县三区重点水域、学校与社区,让“预防溺水 救在身边”的意识深入人心。

防大于救

“连云港是一个地处山海之间的城市,水域纵横,每年都有群众消夏玩水时溺水的悲剧发生。市红十字会已连续多年在学校、社区开展生命安全教育工作,防溺水一直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市红十字会赈济救护部副部长李淑波介绍。

市红十字救援队是该市红十字会开展防溺水项目的主要执行方,队长严树明表示:“防溺水的关键在于前端预防,只有将风险隐患扼杀在萌芽状态,才能最大限度减少悲剧发生。”得出这个结论是基于多年一线水上救援和打捞行动的经验教训,每一次打捞都是一次沉痛的警示。

严树明记忆最深刻的一次打捞行动发生在2020年。那是一个闷热的夏日午后,正在上中学的两兄弟相邀去石梁河水库游泳,可能由于水下有挖沙形成的深坑和暗流,二人不幸双双溺亡。

“事发时,有附近村民第一时间打110报警,市红十字救援队同步收到救援信息。但是,我们从市里赶到事发地点至少需要1小时,到那边只能参与潜水打捞工作。”严树明回忆起那天的场景,语气沉重:“两个孩子从十几米深的水底沙坑里被打捞上来时,时间已经过去大半天了。他们的亲人跪在岸边失声痛哭,那种撕心裂肺的哭声至今仍回响在我耳边。”

从那以后,严树明和队友开始反思:“此前,救援队专注于水面、山地救援行动。水上救援比较特殊,除非溺水事件发生时,队员就在现场,否则根本来不及挽救生命。后来,我们一直在思考,能否在悲剧发生前筑起一道生命防线。防大于救,防应该在救之前。”于是,救援队分出两条战线:一方面继续承担应急救援任务;另一方面则深入社区、学校开展防溺水等生命安全教育和水域巡查工作。

“中小学生是溺水风险的重点人群,社区居民是水域安全的重要参与者。”严树明介绍,队员深入校园、社区、广场,将防溺水知识转化为群众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的实用技能,构建“家校社”协同防护体系。同时,配合市红十字会和连云港电视台拍摄3期宣传视频,制作《三国讲坛之防溺水》动画,在学校多媒体平台及家长群循环播放,形成“学校教、家庭督”的双重教育模式,让防溺水知识通过荧幕走进千家万户。针对社区居民,救援队开设“互助急救小课堂”,现场演示救生圈、救生杆的正确使用方式,讲解野外水域暗藏的暗流、水草等风险;以“急救地摊”的形式走进夜市,让群众在休闲中学习急救技能。

2020年至2025年,市红十字救援队累计开展防溺水主题活动200余场,出动志愿者898人次,服务时长超6371.5小时,惠及群众超10万人次。

时时放心不下

“宣讲之外,水域巡查行动是近两年暑期防溺水工作的重中之重。”李淑波表示,立足于连云港水域分布特点,市、县(区)红十字会同步推进重点水域守护工作,严格落实定人、定时、定域巡查机制。

市红十字救援队将每年7月、8月定为水域安全攻坚月,针对高温天气下群众涉水活动增多的特点,早8时至晚8时,在重点水域派出至少4名队员和志愿者驻守,开展不间断巡检。每个班次的驻守队员中至少有两人是掌握水上救援技术,有专业考核证书的核心骨干队员。

“重点时段是每天中午。”严树明解释,“按照常理,中午来游泳的人不会多,容易让人放松警惕。但实际情况是,很多孩子会利用中午休息时间避开大人,跑到水边来玩耍,耍着耍着就玩到水里去。他们普遍没有安全意识,有时还会互相打赌、激将,更增添了发生意外的几率”。为此,每年暑期,队员顶着烈日值守,对野泳者及时劝离,对戏水儿童耐心劝导,随时防备他们进入危险水域。

2025年暑期,仅王庄水库一处,救援队就累计出动巡检力量300余人次,劝阻危险涉水行为500余起,发放宣传材料800余份。

此外,新科技手段的应用,为水域巡查行动注入新的能量。在王庄水库、老君堂水库等重点区域,救援队创新采用“人工步巡+冲锋舟巡查+无人机巡航”的立体化巡检方式,地面志愿者沿水域岸边排查安全隐患,及时劝阻违规下水行为;冲锋舟在水库中心区域巡逻,应对突发涉水情况;无人机则凭借高空视角,覆盖人力难以抵达的偏僻水域,精准识别野泳、垂钓等危险行为,实现“无死角”监督。

“无人机的应用扩大了巡检行动的覆盖范围,同时也提升了行动的效率,节省了我们的人力,一举多得。”严树明表示,2025年暑期,通过无人机巡航发现并劝阻的高风险行为占了不小比例,有效弥补了传统巡查的盲区。科技与人力的协同作战,让水域安全防护网更加严密,也为应急响应赢得了宝贵时间。

为强化长效防护,市红十字会在全市20余处重点水域安装防溺水示范性宣传栏,并在部分乡间“野塘”边配备救生圈、救生杆等应急救援工具,累计投放应急救生圈1520个,进一步织密水域“安全网”。

“2024年和2025年暑期,巡查行动效用显著,曾经溺水事故多发的王庄水库连续两年实现‘零溺亡’。”李淑波感慨,“正是因为我们的队员和志愿者将防溺水工作记在心头,‘时时放心不下’,才让我们的巡检水域成为港城水域安全防控的典范。”

从“被动听”变“主动会”

“快来人啊,有人落水了!”一声急促的呼喊划破了周遭的宁静。8月似火骄阳下,市防汛抢险训练基地内,参加市红十字会“红帆船”防溺水宣传教育沉浸式体验营的150余名孩童和家长亲历了一次防溺水安全教育实景演绎。

由队员扮演的“一家三口”在湖边散步时,“孩子”不慎落水,“家长”慌乱施救时也不慎滑入水中。在湖边巡逻的队员飞奔而至,火速取来岸边的救生圈和救生杆展开营救。

“当我们遇到有人溺水要怎么做呀?”负责讲解的队员向现场的孩子们提出了问题。“打电话报警”“找大人”“用长棍子拉”……大家瞬间开启头脑风暴,纷纷举手抢答,稚嫩的童音此起彼伏。

“大家的回答都很棒,要记住,真正的救援关键是要先确保自身安全,不能盲目施救。”随着讲解员的话音落下,队员迅速行动,用救生杆稳稳地将落水“孩子”拉上岸,同时将救生圈、救生绳以及用塑料袋装着塑料瓶的简易救生工具抛向其他落水者。过程中,讲解员用最直白的语言拆解每个救援动作的关键:递竹竿要降低身体重心,保持后仰,避免被拖入水中;抛救生圈和简易工具时要瞄准落水者附近;抛救生绳时要瞄准溺水者所在位置的后方……每个细节,都藏着“能救命”的学问。

“不虚此行,这种创新沉浸式防溺水体验,让孩子在玩中学、在学中悟,既加深了对防溺水安全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掌握了实用的急救技能。”“红十字会这活动办得太实在了,把枯燥的安全课变成了孩子爱参与的体验课,这样的创新形式,我们打心底里支持。”几位家长参加完活动后,给予这样的评价。

2025年,市红十字会创新开展“红帆船”沉浸式防溺水宣传体验活动。“以‘红’象征红十字精神,‘帆船’寓意护航生命安全。”李淑波介绍,该活动的创意来自市红十字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胡忠霞,“她希望通过场景化、互动化的体验模式,让防溺水宣讲从‘被动听’变为‘主动会’,推动水域安全宣教工作常态化、制度化、品牌化,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守护千家万户的幸福安宁贡献更加坚实的红十字力量”。

身临其境学防溺,安全知识触手可及。今年,“红帆船”沉浸式体验营先后在老君堂水库、防汛抢险训练基地等地点开展,吸引1000余名家长与孩子参与。

从最初走进学校零散宣传,到构建“常规巡检、校社宣传、沉浸体验”三维防护网,市红十字会用6年坚守,在这座水域密布的港城筑起一道坚实的生命防线。

记者  贺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