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意从不孤单
——记重庆造血干细胞捐献者群体
时间:2025-11-18
每年9月的第三个星期六,世界骨髓捐献者日都会悄悄抵达。它不像其他节日那样张灯结彩,却用一条细细的输液管把陌生人的心跳连在一起。在重庆,几位普通人的故事刚好在这个节点被轻轻翻开,他们的名字不同,年龄各异,却用同一种温度告诉这座城市——善意从不孤单。
随手一勾的承诺,他在三天内兑现了两次
51岁的张勇至今仍记得2017年夏天的西安钟楼。他和家人到西安旅游,被一阵熟悉的献血车音乐牵住脚步。400毫升全血很快装满采血袋,登记表末尾有一行小字:“是否愿意捐献造血干细胞?”几乎不加思索,他毫不犹豫地在“愿意”一栏打了勾,“其实当时我对造血干细胞捐献也不了解,但知道这个事情对别人、对社会是一件好事,作为有29年党龄的共产党人,我肯定要支持和参与的。”
回到重庆后,日子奔涌向前,他把这次勾选抛在了脑后——2018年路过一家医药企业门口时,他还和同事打趣:“哪天我也去捐个造血干细胞。”同事还打趣张勇在“吹牛”,张勇也完全忘记了自己已经是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
2023年7月,西安市红十字会联系上他:“张先生,您的血样与一位患者初配成功,您还愿意捐献吗?”张勇在电话这端没有停顿:“愿意!”因他常住重庆,后续流程交由重庆市红十字会负责完成。妻子听后只说一句:“你放心,我和儿子都支持你。”二次高分辨检测、全面体检一路绿灯,唯一的变数是患者体重远超张勇,单份造血干细胞不够,需要两次采集。
3天里,张勇在重医附一院两次躺上采集床。血液从右臂缓缓流出,经过血细胞分离机,又从左臂回到体内,每一次都要四五个小时。针头固定不动,他便和儿子聊家常,聊学医的初心。
采集结束那天,患者家属托志愿者送来一封手写的感谢信和一支派克钢笔。信纸带着汗意却字字工整:“谢谢您给了孩子第二次生命。”张勇读完,提笔回了一封长信,鼓励患者“好好生活,把爱传下去”。那支钢笔被他郑重交到学医的儿子手里:“学医的人,要有奉献精神。”
为了同一个陌生人,他两次走进采集室
26岁的卢韦吉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大学城医院儿科上班,日常脚步从配药室到输液室再到雾化室,几乎没有停顿。同事眼里,他是脚步带风的“小卢”,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卢韦吉曾两次捐献造血干细胞救人。
那是2020年,卢韦吉还是四川护理职业学院的大三学生,一次无偿献血后,他留下8毫升血样加入中华骨髓库。“几十万分之一的几率,从没想过会轮到我。”2023年2月,电话铃响,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管理中心告知他与一名白血病患者初配成功。“我愿意!”三个字脱口而出。
随后是高分辨配型、体检、连续5天动员剂注射。第一次采集持续5个多小时,1.2万毫升血液在体外循环后,凝成196毫升“生命种子”。整个过程他平躺不动,为了减少如厕,干脆少喝水、少吃东西。“我与受捐者虽然素未谋面,但能帮助他人,是幸事,也让我对生命有了更深的认识。”
捐献造血干细胞本来是卢韦吉的秘密,并没有告诉父母。没想到父母从他的朋友圈发现了端倪,身在丰都的父亲担心地打来电话:“你怎么背着我们去捐造血干细胞,对身体影响大不大哟?”“放心,我自己就是学医的。”一句话安抚了两颗悬着的心。
规培结业后,卢韦吉正式入职儿科。本以为故事到此结束,没想到数月后,同一名患者病情复发,电话再次响起。卢韦吉说“挺意外的”,但仍旧义无反顾挽袖,捐献了190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
其实,卢韦吉每个月还会坚持到市血液中心无偿捐献血小板。4年下来,他累计捐献血小板已达42个治疗量,也因此获评2020-2021年度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银奖。荣誉面前,他摆摆手:“我在临床一线,知道血液的可贵,所以就想多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2024年,卢韦吉还被授予第四季度“重庆好医生,重庆好护士”称号。
一通被误挂的电话,差点让生命失去希望
30岁的周康明是荣昌区安富中学高中化学老师。2017年大二时,他在重庆交通大学造血干细胞捐献宣传活动中留下血样。周康明提起当时的情景,记忆仍然清晰如昨:学校爱心社团搞活动,同学向路过的他递来一张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登记表,他写下名字,留下血样,心里闪过的念头朴素:“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能帮就帮,社会会多一点爱心。”
之后的6年,电话只在2020年响起过一次,直到2023年10月,重庆市红十字会的座机号跳上屏幕。他第一反应这是诈骗电话,就挂断了电话。他不知道的是,这通被误挂的电话,差点让一条生命失去最后的希望。铃声固执地再次响起,如此反复四五次,周康明才接起电话,“我当时还想说现在诈骗电话这么高级了,都可以显示单位名字了。”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周康明失笑。
电话中,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告知他与一名患者初次配型成功,询问他是否还有捐献意愿,周康明马上答应了下来。“我已经答应了捐献,给了患者希望,就不能让他再失望一次。”
随后,他利用周末和调休完成所有体检、动员剂注射……采集当天,周康明躺在采集床上,看着自己的血液在机器中循环,分离出珍贵的造血干细胞。他的脸上带着平静的笑容,仿佛看到了那个患者重新绽放的笑容。
在重庆,像张勇、卢韦吉、周康明这样默默无闻的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还有292名——这些人的名字也许不会被城市喧嚣记住,但他们让陌生人之间的血液温度悄悄升高了一些。善意从不惊天动地,它只是把“我愿意”三个字写进了时间的缝隙,然后在有需要时,给予最温暖的回应。
邱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