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山海 “医”路同行
——中国红十字基金会乡村医生培训计划100期阶段回顾
时间:2025-11-18
“只要村里还有一个人,我就要为他们的健康守护到底!”10月28日,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太河镇西股村医生韦琳参加中国红十字基金会第100期乡村医生培训时,斩钉截铁地说出这句话。
当天上午,由中国红十字基金会主办,山东省红十字会、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承办的第100期乡村医生培训班在济南开班。作为学员代表,韦琳在开班仪式上发言,表达了自己要珍惜培训机会、潜心钻研业务、学成后服务乡村群众的坚定信念。
守护村民健康的“守门人”
20世纪90年代,韦琳从卫校毕业后成为太河镇乡村卫生医疗队的一员。从此,她开始了乡医生涯,在西股村一干就是30年。而今,她的头发已经花白,曾经青春洋溢的脸庞也已爬上了皱纹,但那双眼睛依然明亮而坚定,一如当年初入行时的模样。
从医以来,韦琳日诊临床夜读书,在专业上精益求精。靠着扎实的医学理论基础知识、过硬的实践操作技能、热情和蔼的服务态度,赢得了良好的口碑。她坚守的西股村距太河镇45公里,位于“幸福溜”(淄川方言中,“溜”是山谷的意思)最深处,三面环山,曾是一个拥有千余人口的大村。如今物是人非,年轻人陆续走出山村,只余不足200名村民留守山间,其中80%以上是老人。30年弹指,韦琳是村庄兴衰的见证者,也是守护者之一,这些乡亲成了她始终无法放下的牵挂。
“乡村医生培训给我们带来的不仅是技术和能力的精进,更重要的是为我们带来了强大的‘靠山’,让我们在行医过程中遇到棘手的难题,可以随时联系到更具权威性的一流医生。”山东省烟台市长岛试验区南长山街道王沟村卫生室医生黄凤边说边打开了乡医培训微信群,指着同行们在群里发的病例及获得的意见反馈说,“这就是培训给我们带来的底气。”作为一名驻岛乡医,黄凤工作的主要职责是在村民患病或遭遇意外情况后,在120到达岛上之前,给予及时专业的医疗处置。
黄凤是乡村医生培训优秀学员代表,2023年12月,中国红十字基金会第99期培训同样在济南举办,他就是学员之一。此次培训,他再次被邀请前来,与其他数名学员代表、医疗专家、捐方和项目主办方、执行方代表等一起参与培训前的座谈会,为乡村医生培训计划建言献策。
“我所在的海岛交通不便、急救资源有限,病患转运所需时间也较长,需要我们临机处置的情况比较多。”黄凤建议培训要提高常见病、多发病及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等实操课程的比例,还要有针对性地增加儿科、中医科等专科培训,“儿科的专业诊疗是基层医生最急迫需要的技术提升,中医适宜技术则能让基层老百姓少花钱,又得到最大的实惠”。他的提议得到专家组的高度重视,被记录并纳入下一阶段课程优化方案。
与黄凤一起出现在座谈会现场的还有第82期培训学员,驻守临沂市平邑县白彦镇崮北村卫生室20余年的乡医陈纪宏。他皮肤黝黑、身形壮实,谈及培训对基层诊疗水平的提升时语气坚定:“培训回去以后,遇到患慢病重病的村民,我都会在微信群里反馈病历或化验结果。我对病患说请省城专家给你看一下,提供一个最新的治疗方案,让大家少跑路。”乡村医生因培训构建起一座跨越山海的桥梁,让优质医疗资源顺着这条无形纽带,源源不断地流向基层。
第100期乡村医生培训班有100位来自山东各地的学员。韦琳、黄凤、陈纪宏虽已是资深乡医,在当地服务多年,创下良好口碑,但在培训中,他们还是虚心认真,抓住这难得的学习机会,努力精进自身医术水平。他们是中国红十字基金会乡村医生培训计划培训的万名乡村医生的杰出代表,他们扎根基层,用脚步丈量着健康的距离,默默担任农村居民健康的“守门人”。
20年培训万名乡村医生
若论中国红十字基金会乡村医生培训计划的缘起,还要回溯至20年前。
早在2003年8月5日,国务院就颁布《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自2004年1月1日起施行。条例要求乡村医生至少每两年接受一次培训,参加一次考核。这一制度化设计为乡村医生能力提升提供了政策保障。
2005年,贵州省从江县雍里乡大塘村乡村医生李春燕被评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之一。一时间,这个提着篮子在田垄里行医,将一间四壁透风的竹楼打造成四野乡民最温暖医院的苗族女乡村医生的故事家喻户晓。
同年,全国政协委员戴秀英在宁夏南部山区调查发现,当地60%的农民看不起病,三分之一住不起医院,山区农民因病致贫、返贫率达74.1%。乡村卫生院医疗条件差,医生的医疗技术水平低,复杂病症乡村卫生院诊断不出来,误诊误治现象时有发生。
在此背景下,2006年,中国红十字基金会联合中国乡村医生培训中心等国家级医疗培训机构及关心中国农民医疗卫生条件改善的企业共同推出“万名乡村医生培训计划”,计划开展100期培训。
“跨入大学校门学医曾是我的梦想。”2006年6月,作为首期中国红十字基金会乡村医生培训学员代表,李春燕在开班仪式上感谢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及爱心企业帮助她实现了这个曾经可望而不可及的梦想。她回忆过去:“村里没有医生,村民得病了,除了苦熬,就是请鬼师驱鬼辟邪,或是用‘土办法’自己治疗。死了,也不知道是啥原因。”她展望未来,“只有继续的学习深造,才能尽心尽力为苗寨村民看好病,减轻他们的痛苦,为十里八乡的父老乡亲们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使‘小病不出村,大病才上医院’成为现实。”
首期乡村医生培训在首都医科大学举办,此后99期培训也都与各地著名医学院或三甲医院合作举行,圆了近万名如李春燕一样渴望走入医学殿堂学习深造的乡村医生共同的梦想。
2011年3月,中国红十字基金会专门举办民族地区乡医培训班,也是第22期乡医培训。来自云南、广西等民族地区的100名乡村医生赶赴北京协和医学院,在这个全国最顶尖的医学院接受为期两周的免费培训。百名乡医中,有51人是少数民族,包括藏、壮、苗、白、彝、傣、布朗、德昂、阿昌、景颇、傈僳、哈尼、拉祜、纳西等民族,其中大多数长期在民族地区工作。这期学员中最著名的就是“溜索医生”李佳生。
2010年11月,由中国红十字基金会组织的“寻找最美乡村医生公益摄影活动”在广西、云南等7省、自治区展开。其中由摄影师贺延光拍摄的云南省怒江州福贡县傈僳族乡村医生李佳生溜索过江出诊的照片,引起公众关注。李佳生居住在中缅边境,只身一人支撑一个卫生室。为了给江对岸的村民看病,经常背起药箱溜索横跨怒江。
参加协和医学院培训,对李佳生来说也是难以想象的机缘:“我只是中专文化,来北京最大的期望就是多学医学知识,听专家讲课,回去后用学到的知识为乡亲们看病。”
2017年10月,中国红十字基金会还联合爱心企业及青海省红十字会、青海省藏医院共同举办藏医培训班,来自青海两市五州的101名基层藏医参加培训。此次培训对于藏医培训课程进行了科学的设计和编排,成为中国红十字基金会100期乡村医生培训中独具特色的一期。
截至目前,中国红十字基金会乡村医生培训计划已经完成100期培训,在全国范围内培训乡村医生9857名。
新时代新起点新改变
“作为基金会乡村医生培训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期,本次培训汇聚多方力量,旨在通过系统化培训,进一步提升乡村医生专业能力,为筑牢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底、提升服务百姓健康能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贡献红十字力量。”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健康促进部部长贾鑫在乡村医生培训计划启动之初,就是参与者和见证者之一。如今,他是该计划的执行负责人。
“当年,许多村医出诊需背着药箱步行十几里山路,以自家住房充当卫生室。”贾鑫清晰回忆起多年前与同事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调研乡村医生从业状况的情景,“我们在一位老村医家的阁楼上住了两晚。村民就诊和医生住家没有严格区分,医疗废物和生活垃圾混在一起,不仅药品匮乏,设备也十分简陋。这些画面深刻在我脑海中,终身难忘”。
乡医培训计划启动之初,针对的就是没有接受过系统医学教育的乡村医生群体,他们中许多人靠着祖传经验或短期培训掌握基本诊疗技能,极度缺乏规范进修机会。计划宗旨是筹集社会善款,免费培训乡村医生,以实际行动帮助欠发达地区的乡村医生提高医疗防疫水平,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促进中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系的建设。计划的首期目标是“以公益筹资的方式,用三到五年的时间免费培训1万名贫困地区的乡村医生”。出人意料的是,这个“首期目标”延宕了20年才得以完成。
造成计划延期的问题是多方面的,中国红十字基金会的执行团队也在此过程中不断寻求解决方案。
其一,培训的费用被大大低估。项目启动时,中国红十字基金会与飞利浦电子中国集团合作,由飞利浦率先捐资200万元,设立“飞利浦爱心基金”,其中近一半资金被用于资助举办3期乡村医生培训班。这笔启动资金虽具示范意义,但相较于全国数十万乡村医生的培训需求,仍显杯水车薪。后续,资金筹措的持续性成为长期难题,公益资源的不稳定性导致培训频次难以保证。
“每期培训有医学院或医院支持,培训场地和人员费用有所减免。花销的大头是学员往返交通和食宿,特别是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交通费大大超出预算。”贾鑫坦言,除早期在北京举办3期培训班外,为缩减成本,后续培训多避开一线城市。即便如此,资金压力仍长期存在。
20年来,在该计划中投入最多资金的爱心企业是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共计投入2800余万元,资助开展了29期培训,接近总数的三分之一。此外,强生集团、北京市高瓴公益基金会、比亚迪大爱精诚项目等企业和机构也相继加入捐助行列。
其二,随着乡村医生群体的代际更替和医疗服务需求升级,培训内容也不断更新调整。早期以基础诊疗为主,如今逐步涵盖慢性病管理、急救技能、公共卫生服务等模块,对师资、设备和课程设计提出更高要求。
20年,是乡村医疗体系悄然蜕变的20年,也是无数村医从“凭经验看病”走向“依标准行医”的20年。乡医培训计划见证了乡村医生从“赤脚”走向专业化的艰难步伐。起始阶段,计划更多向低学历或没有接受过系统医学教育的村医倾斜,帮助他们补齐知识短板。现在,中专及以上学历的乡村医生已成主力,占比在95%以上,甚至有近十分之一的学员是大学本科毕业,培训重点也转向提升综合服务能力与规范化诊疗水平。“为了满足学员需求,我们不仅减少理论课,加大了实操课占比,还计划提供更多专科培训,为村医提供进阶课程。”贾鑫说。
其三,随着时代发展,线上培训和远程诊疗逐渐成为乡村医生获取知识与服务患者的新途径。2019年至今,中国红十字基金会与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合作通过在线方式培训乡村医生万余名,为助力基层医疗能力提升,促进我国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筑牢乡村振兴健康防线作出积极贡献。
为确保培训系统性和深度,一期培训需要至少10至14天时间,学员需要脱产至少两周,限制了部分乡医的参与。尤其对于偏远地区承担家庭生计的乡医而言,过长的脱产培训直接影响其经济收入。中国红十字基金会亦在探索与多方合作,引入线上课程与线下实训结合的新模式,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同时提升时间灵活性,减轻学员参训负担。
“未来,线上培训和考核还会进一步优化和发展。”贾鑫说:“100期代表一个阶段的终结,也是下一个新阶段的起始。我们还将继续动员各方社会资源,不断完善培训体系,为乡村医生队伍注入专业力量,切实筑牢农村地区医疗卫生服务的‘网底’防线。”
记者 贺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