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小山村的幸福嬗变
——江西省红十字会定点帮扶程家坊村工作纪实
时间:2021-03-30
“真没想到,我这种人还有机会创业致富,我这种人还能过上幸福的生活!”望着养殖基地的成群鸡羊,摘掉“懒汉帽”的黄老汉非常感慨。
黄老汉是江西省新余市分宜县洞村乡程家坊村村民,是全村3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之一。2016年以来,江西省红十字会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向该村累计投入慰问资金及项目资金68.53万元,引进帮扶资金211.48万余元,帮助销售和购买定点帮扶村农产品27万余元,帮助黄老汉等一大批贫困户找到了致富路。
2021年2月25日,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程家坊村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称号。
“穷山沟”找到致富路
程家坊村位于分宜县北部,距离县城33.5公里,村内互通都是泥巴路,村集体经济几乎为零,是“十三五”省级贫困村。全村大部分有劳动能力的青壮年外出务工,造成大片土地闲置。
面对现状,江西省红十字会党组高度重视,先后成立扶贫领导小组和脱贫攻坚领导小组,由单位一把手任组长,先后派出6位同志驻村扶贫,积极探索“土地流转”发展经济的新路子,以每亩400至600元不等的价格,将村民闲置土地、山地、旱地近400亩承租给种植大户和农业合作社,发展规模化特色产业种植,让外出务工的村民也有了收益。
经过四年多发展,该村基本形成“党员致富带头人+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并邀请农技专家为村里培训了25名技术人员,在国家、省、市、县扶贫政策的支持下,发展100亩大棚蔬菜、50亩小龙虾养殖、126亩翠冠梨、100千瓦小型光伏式发电站、225亩果业种植,改变了原本产业结构单一、村民收入菲薄的旧貌,实现了村有致富产业、户有致富项目,产业扶贫实现全员覆盖。2020年,贫困户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贫困家庭年人均纯收入13796.42元,集体经济收入从空壳村达到17.5万元。
贫困户们搭上了发展产业的顺风车,15户自主发展产业,16人履职公益性岗位。没有劳动能力的家庭也得到了好处,昔日贫困户姚新华年逾古稀,体弱多病,膝下无子,原来干不动农活,田地也荒废了。说起现在,他的满足之情溢于言表:“土地流转费每年可得到600元,产业还可以分红,这得感谢党的好政策,让我家衣食无忧。”
“省红十字会扶贫工作组驻村时,路是泥巴路,水不通,灯不亮,如今路是沥青路、水是幸福自来水、灯是光明灯,网络更是村村通、户户享。”村干部幸福地表示。
“老有所托,幼有所管”
五年来,省红十字会向定点帮扶村投入项目资金53.4万元,建设了村级颐养之家健康文化广场和博爱儿童之家,并捐赠了一批空调和热水器,提升了老人居住环境,解决了村民们“老无所托、幼无所管”的烦心事、揪心事。
为提升乡、村的医疗水平,省红十字会联系企业向乡卫生院捐赠B超机等医疗设备;为解决乡村道路狭窄的问题,筹集资金加宽了乡村道路会车点;为充实村民文体活动需求,协调省体育局捐赠了16万元体育健身器材,先后为定点扶贫村引进帮扶资金166万余元,开展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和农田改造、新农村等基础设施建设。
积极动员社会爱心力量,形成全社会参与的大扶贫格局,是红十字会的工作特点。2018年,程家坊村成立村级红十字会,建立了由当地村民、退休职工、乡贤、企业爱心人士等组成的红十字志愿服务队。他们坚守“博爱儿童之家”“心理咨询室”、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服务平台,先后开展志愿服务活动350次,累计参与志愿者800余人次,解决村民问题和困难700余件,受益群众1500余人,让群众在家门口感受到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第44届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省红十字会兼职副会长邹德凤等红十字骨干志愿者多次为村志愿服务队辅导培训。200余人次的红十字志愿者前往程家坊村,开展义诊等志愿服务活动。身穿红十字马夹的志愿者时时可见,成为当地群众人人称赞的“活雷锋”。
为拓宽村里农产品的销售渠道,从2017年起,省红十字会就积极推荐村扶贫产业参加全国红十字系统众筹扶贫大赛,开通线上销售渠道,线上线下帮助销售并购买农产品27万余元,受益群众100余户。省红十字会开展的“文明生态村”帮建、结对帮扶、“博爱送万家”、“心连心·走基层”、“暖冬行动”等活动,累计发放走访慰问款物36.98万余元、救灾物资5万余元、医疗物资2.7万元。
昔日的土地贫瘠、道路破旧、生活拮据的贫困村破茧成蝶,蜕变成如今一步一景、设施完善、村民富足的小康村。春节前夕,村党总支部书记代表全村村民向省红十字会送来锦旗和感谢信,他说:“我们村脱贫致富,省红十字会功不可没!”
曾永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