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导航:首页 >> 人道救助 >> 正文

从“试水”到“过河”

——长三角红十字系统区域合作工作综述

时间:2022-01-11

今年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三周年,也是沪苏浙皖三省一市红十字会签署《长三角红十字系统区域合作框架协议》(简称《协议》)的第二个年头。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长三角红十字系统区域合作已从探索尝试,逐步走向深入,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态势。

“推动并实现长三角红十字系统协同发展,是红十字会服务国家战略,践行初心使命的要求;是红十字会深化改革开放,破解发展难题,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需要。”上海市红十字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张浩亮说。

试水探路,区域交流带来新气象

长三角地区是全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和全方位开放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着眼长远,提出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旨在优化产业布局,优化资源配置,缩小区域差异,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石激起千层浪。作为党领导下的群团组织,沪苏浙皖三省一市红十字会闻讯而动、顺势而为,开始探索起跨区域合作的路子。

2012年,上海市嘉定区红十字会和苏州大学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简称“中心”)联合成立了嘉定研究基地,每年与浙江嘉兴和江苏盐都等基地一道,共同开展红十字运动理论研究。此后,在“中心”的大力支持下,上海市红十字会每年都要举办一次理论研讨会。2015年12月,成立了上海红十字运动研究会;2016年5月,建立了上海红十字历史文化陈列馆。

2016年10月、2017年6月,上海市红十字会、江苏省红十字会先后开展了两场省级红十字救援队的联合演练,相关省市红十字会领导还参观了上海市红十字备灾救灾中心,并围绕备灾救灾工作进行了研讨交流。2018年10月,浙江省红十字会也加入其中,联合演练的范围从“苏沪”拓展到“苏浙沪”。

2018年5月,上海市嘉定区、江苏省昆山市和太仓市红十字会共同制定了“嘉昆太红十字协同创新发展工作方案”,设立了“博爱嘉昆太”项目,计划在党建联建、应急救护、志愿服务、红十字青少年等方面加强沟通交流与合作。

2018年11月,上海市红十字会救护培训专管员和部分市级救护培训骨干师资赴安徽省红十字会备灾救灾和捐献管理中心学习交流。同年,在第八届上海市大学生国际人道问题辩论赛基础上,中国红十字会青年国际人道问题辩论赛在沪举办,三省一市高校红十字会相约参加。

2019年9月,上海市青浦区、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红十字会联合举办了“世界急救日主题活动暨长三角三地红十字应急救援一体化发展启动仪式”。

类似的交流活动不胜枚举。三省一市红十字会从“他山之石”中,学到了他人长处,改进了自身工作,提升了整体工作水平。

构建机制,区域合作绘就新蓝图

2018年1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出席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时宣布,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

2019年12月1日,《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发布。从此,做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大文章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在此背景下,三省一市红十字会主要领导进行了多次沟通交流,大家感到,长三角地区地域相近、人缘相亲、经济相融、文化相通。各地在“三救三献”、红十字青少年、红十字文化传播等方面各具优势、特色明显。推进红十字工作区域合作有着得天独厚的便利条件、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扎实的实践基础。

“签署一份正式协议,从宏观层面上规划好长三角红十字系统区域合作,力争形成切实可行的、长效的机制和制度”,共识就这样达成。

2019年12月23日,由上海市红十字会牵头,三省一市红十字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齐聚上海,共同签订了《长三角红十字系统区域合作框架协议》。

根据《协议》,四地红十字会将结合各自实际和工作特色,建立联席会议机制、轮值主席机制、联络沟通机制及多层次协作交流机制,在此机制下搭建红十字应急救援联动、学校红十字工作交流、红十字文化传播、红十字理论研究四大平台。《协议》还明确了以下目标:近期是逐步实现信息先通、项目先联、机制先建;远期来看,一是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发挥辐射效应;二是区域联动,形成规模,发挥集聚效应;三是做大做优,扩大影响,发挥品牌效应。

实际上,除了省级层面“大三角”的交流之外,区与地级市之间的“小三角”联动也在悄然推进。

2020年6月10日,仅在长三角地区省级红十字会签订《协议》约半年后,又一项合作框架协议——《青吴嘉三地红十字会合作框架协议》出台,该协议明确了三地红十字会合作的四个方面的重点内容。

2021年12月24日,上海市普陀区与江苏省盐城市红十字会又签订了《合作交流协议书》。

浩渺行无极,扬帆但信风。有了《协议》、有了规划蓝图,长三角红十字系统区域合作进入了加速跑。

立足主业,区域联动书写新篇章

“老师,这个机器叫什么呀?”

“老师,我也想试试!”

“老师,如果家里有人晕倒了我该怎么办?”

今年5月,新华社小记者团来到长三角国际应急减灾和救援博览会上海市红十字会展区。孩子们席地而坐,围绕在红十字师资身边,他们求知若渴的纯真眼神、踊跃提问的积极态度,让师资和红十字工作人员动容。 

在这场博览会上,三省一市携手参加,集中展示了长三角红十字系统救灾救援工作成效。

展会后,由上海市红十字会牵头,三省一市红十字救援工作负责人分别就各自应急救援工作撰文,投稿至《上海红十字》报。专版一出,在长三角地区红十字系统中引起了热烈反响。

按照计划,长三角地区红十字会计划明年将再次开展联合演练,用“练兵”提升救援实战能力,积极探索满足多领域救援需求、覆盖长三角区域的红十字立体救援网络。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花齐放春满园。《协议》签订以来,除应急救援工作外,长三角地区红十字会在文化传播、青少年工作、人道救助等方面的交流合作也在进一步深入。

在红十字文化传播方面,早在2020年8月,安徽省红十字会面向长三角,举办了“我的献血故事”主题征文活动。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一环,红十字运动理论研究也在年年推进:上海红十字运动研究会连续两年面向长三角地区征集课题,去年浙江省红十字会与浙江工业大学联合申报的《长三角红十字系统区域一体化建设路径研究》,今年安徽医科大学申报的《高校“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工作站”的建立模式与育人效应探索》都通过了立项评审。研究会近日开展的主题研讨会和“人道映初心·启航新征程”征文活动,也特邀苏浙皖红十字会参加。作为面向全市宣传红十字文化的刊物,《上海红十字》报还特别开设专栏,选登苏浙皖三省红十字工作动态,为上海红十字人提供了解长三角地区红十字资讯、学习工作经验的重要窗口。上海市红十字会还与本地有影响力的媒体合作,通过上海电视台“大爱长三角”、上海人民广播电台“长三角之声”等栏目,将红十字的故事、红十字的声音传播至长三角地区。

青少年是红十字事业发展的未来与希望。今年7月,在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东亚地区代表处的支持下,上海市红十字会牵头举办了“2021年长三角地区红十字青年骨干训练营”,三省一市红十字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再次相聚黄浦江畔,共商红十字青少年工作。本次培训,三省一市共有26所高校、50名红十字青年骨干参加。活动中开展的青春善言行(YABC)同伴教育项目师资培训,加深了红十字青年骨干对红十字运动的理解,促使他们成为大众言行改善的推动力量。

未来,各方已达成共识,长三角红十字系统将进一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的重要指示精神,加强合作,共同培养红十字事业接班人。

在省级红十字会积极推进区域合作的同时,地市级层面的合作交流也逐步深入。起步较早的“嘉昆太”红十字会2019年结合“12·5”国际志愿者日,联合开展了“嘉昆太”志愿服务联盟成立、上海市造血干细胞志愿服务总队嘉定分队成立暨三地趣味运动会活动,在互联互通中提升志愿服务工作水平。2020年6月6日,三地在太仓市规划展示馆开展了“感红会精神 展一线风采”——“嘉昆太”三地红会服务企业发展共建活动。

另一边,作为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的“青吴嘉”也开始了频繁的红十字工作交流。2020年7月,“青吴嘉”红十字会联合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共享党建平台。9月,在沪联合开展了“消除事故隐患筑牢安全防线——2020年第三届进博会安全保障暨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综合应急演练”。今年6月,又在上海市青少年校外活动营地——东方绿舟首次联合开展应急救援队集训,进一步提升跨区域协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此外,还多次组织学习参观、交流研讨等活动,如参观陈云纪念馆、“田家英和合调查”纪念馆等红色基地及上海红十字历史文化陈列馆等。

“小三角”之间的合作交流,为地市级之间的协同发展提供了范本,为“大三角”的红十字工作联动注入了活力。

回顾往昔,三省一市红十字会紧跟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国家战略,紧绕习近平总书记交给上海的三项重大任务,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在推动长三角地区红十字会“抱团”发展的道路上作出了诸多努力,在服务国家战略的“国考”中交出了满意的答卷。

展望未来,三省一市红十字会将认真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更加“开放、包容、共享”的姿态,推进长三角红十字系统区域合作向更高层次、更高质量发展,力争为全国红十字事业发展提供可复制、可借鉴的经验。

潮涌长三角,人道新画卷。

刘贵朝  吴祈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