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导航:首页 >> 人道救助 >> 正文

创新推动社区红十字人道服务持续升级

——红十字会参与社区治理研究观察与思考

时间:2022-01-21

2018年11月民政部发布《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关于充分发挥红十字会在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中作用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在社区开展人道救助、健康安全促进、志愿服务、人道传播等人道主义工作是红十字会的重要职责,是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红十字会参与基层社区治理具备合理的逻辑起点,符合组织发展转型的必然要求,更是协同治理理念在基层社区的重要体现。上海市红十字会于2017年12月启动首批“博爱家园(街镇)”建设,为红十字会参与社区治理、促进社区发展提供了良好载体和平台。本文通过深入调查,梳理总结现有经验,分析红十字会参与社区治理的现实困境,提出进一步深化参与社区治理的发展建议,以期从长远角度夯实红十字社区基础、扩大红十字会影响力、创新红十字会发展理论和实践。

硬件建设:因地适宜推进社区空间优化 

红十字会的社会性体现在其社会关系当中,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社会关系是红十字会公信力的重要影响力,涉及关系伦理和公共道德。公共空间处在多方利益交汇的节点上,能否权衡多方利益,最大程度地维护其公共性,保护社区居民的公共利益,是目前博爱家园建设亟需探索的重要问题。面对多治理主体共同参与社区事务的现状,大多数博爱家园积极尝试社区公共空间改造,通过打造有红十字文化元素的社区环境来宣传红十字精神,扩大影响力,让社区居民足不出户体会红十字会的优质服务。

多元治理主体的公共性体现了全社会公众的共同价值取向,既是社会是非观念的体现,也是公众整体文化素质和理性评价能力的体现。一方面,博爱家园通过公共空间的改造,增强了社区居民的参与感,在参与中了解红十字会,并潜移默化地增加居民对博爱家园项目的信任。目前,上海各区博爱家园项目都进行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公共空间改造,如奉贤区的睦邻四堂间,以街道为辐射点设立,具体到每个各村落每个社区,不仅方便为老百姓服务,也更方便老百姓获得服务;嘉定区的洪德楼作为红十字会标志性建筑,依据社区居民人口构成而建,在为老年人开展救护培训以及生命安全教育之外,对于年轻人也设立网络3D生命体验馆,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并针对团体和个人,设计不同类型的活动,确保参与者能够最大限度地了解红会,学习救护相关知识。以上公共空间改造围绕当地实际情况展开,并把社区居民放在第一位,促进了博爱家园更好发展。

党的十九大提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格局”。作为构建高质量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一环,社区公共空间优化更新需要创新思路。伴随我国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传统社区的公共空间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功能上都难以满足居民多样化的诉求。社区公共空间是社区生活品质和活力的核心要素,如何顺应趋势、更新求变,是当下红十字会参与社区建设发展的重要任务。调查数据显示,老人和儿童是户外公共活动空间的主要使用者,他们在行为上拥有很多相通之处。因而博爱家园在社区公共空间改造时的场地空间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儿童和老年人的互动体验,在保证安全性的同时,宣传红十字精神与博爱家园项目,设置流动服务点,为照顾儿童的老年群体提供社交便利。与此同时,部分博爱家园在社区内设计了亲子互动设施,形成良好的老幼互动,成效明显。

软件建设:注重专业人才与嵌入性治理

一是专业人才协同治理。基层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加快完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对于全面深化改革具有重大的意义。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实现人民安居乐业、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保证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红十字会作为群团组织参与社区治理入驻社区,不仅可以弥补当前社区治理主体的不足,更能够在治理中发挥红十字会自主性和人道救助的特殊性,打造更加完备的社区治理体系。其中,协同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和志愿者参与治理是博爱家园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关键所在。

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和志愿者本身就是来自于社会、服务于社会的人群,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拥有专业的技术,且随着各部门鼓励社会工作发展的政策出台,越来越多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逐渐参与到提供公共服务的队伍中来。由此体现出社会工作力量与红十字会参与社区治理二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与社会组织协同参与社区治理或者培训红十字会工作人员使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参与平时工作,都可进一步促进红十字会融入社区,进而服务社区。

与此同时,社区志愿者有着强烈的志愿服务精神和对社会文化的认同感,他们是服务精神的传播者,很容易获得社区居民的认同和信任,对群团组织协同参与社区公共服务供给起着广泛的社会监督的作用。同时也能够使得项目进一步突出群众性,提高红十字志愿者参与博爱家园社区治理的程度,利用志愿服务能有效提高社会救助覆盖范围、项目质量和工作效率的优势,弥补红十字会中组织行政化的缺陷。

以黄浦区老西门街道为例,该街道博爱家园通过街道志愿者骨干动员社区居民参与培训活动的方式来普及培训内容,在区级层面组织培训人员,并将志愿者年龄放宽,分类培训,鼓励年富力强的志愿者参与到救护培训中来,在保证其旗本工作内容的情况下,积极与其他志愿者团体合作,将红十字志愿者培训与平安志愿者结合,建立平安应急屋和消防站,开展急救队员培训活动,普及自救和互救相关知识,并确保能够在发生火灾第一时间发放救灾包。这种与社区志愿者群体紧密结合的方式不仅能够促进红十字会尽快融入社区,也能够帮助红十字会更好地把握社区情况开展服务,使服务更贴近居民需求。

因此协同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和志愿者是社会协同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和志愿者作为社区治理的中坚力量,二者协同参与到社区公共服务供给中,利用红十字会提供的公共服务平台,结合他们所拥有的技术资源和服务知识,可以更加深入社区,缩短红会与社区居民的距离感,从而使博爱家园提供的公共服务更加容易被接受。

二是多方嵌入扩大宣传。博爱家园在其建设过程中,离不开宣传与推广。大部分服务站点社区宣传频率为一个月一次,三成左右的服务站点宣传频率为一周一次,可以看出,红十字会从入驻社区到社区治理,离不开宣传这一重要途径,为让老百姓更加了解红十字会、接触红十字会,加大宣传力度是将红十字会推广至全社区乃至全社会的必经之路。

在宣传手段上,各个博爱家园积极探索,不断创新,一方面是红十字精神以及服务内容的传宣。以上海市奉贤区为例,西渡街道作为第二批博爱家园项目的社区,除日常开展救护工作和相关人员培训之外,着重打造志愿服务队,形成品牌化服务项目,从亲子活动入手展开救护培训课程,传播红十字理念。与此同时,开展一系列主题活动如摄影活动——博爱印象、博爱体验室等,在增强博爱家园宣传的同时,增强老百姓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庄行镇博爱家园的打造从党建入手,利用党建的力量提高红十字会的存在感和知晓度,并从公共空间入手,打造“博爱廊”,让老百姓出行散步的过程中了解红十字会,与其他区的博爱家园联手,互相调研学习;金汇镇红十字会则将当地文化与红十字文化紧密结合,以本土文化“锣鼓书”为载体,宣传遗体捐献有关知识,并开展文化三下乡活动,以此确保红十字精神深入人心。

另一方面表现在宣传红十字人道救助的实际效果,赢取支持。各区各街道充分借助新闻媒体在社会宣传、舆论引导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及时发布红十字会爱心信息,把博爱家园所取得的成效和当前政策倡导的多主体参与社区治理宣传结合起来,宣传红十字会对政府社区治理以及社会救助的补充作用和红十字会的重点救助人群和救助目标,重点挖掘红十字会博爱家园项目在帮助困难群体解困、脱贫等方面的先进事迹,赢取社会各界对红十字社会救助的充分认同,激发会员、各团体以及捐赠者对红十字会的捐赠支持和心理共鸣。

宣传方式不仅能够提高红十字会的知名度,也能够加强岗位培训,提升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和红十字精神。目前部分街道博爱家园采用专题研讨班与异地学习交流、讲座、实践训练、案例分析等多种长期培训与短期学习相结合的学习形式,进行全员教育和具体从事社会救助工作人员的个别培养,普及救助和项目管理知识,进一步提高博爱家园工作人员的救助思维和工作水平,帮助掌握新时代红十字人道救助的特点,激发社区工作队伍的内在潜力,突出专业素养和职业精神,提高红十字会工作者从事社会救助工作的全局性、前瞻性和科学性。

三重优势助力红十字会参与社区治理

服务站点直接触达基层。自2017年理顺管理体制之后,上海红十字会形成了从市级红十字会到区县级红十字会到街镇级红十字会最后到村居红十字服务站点的完备的纵向组织结构网络。此外,博爱家园的陆续创建和评选挂牌刺激了街镇级红十字服务站的空间和场地建设。因此,红十字会的触角能够直接到达基层,深入到服务一线社区民众中去,这为红十字会参与社区治理提供了重要的服务平台,有利于提升社区居民对红十字会的品牌知晓度和服务认同感。

完备的会员体系和志愿者队伍。问卷调查显示,74.18%的基层红十字会拥有单位会员,拥有10家以上单位会员的比例达到26.10%;83.32%的基层红十字会拥有个人会员,拥有100名以上个人会员的比例达到22.85%;98.64%的基层红十字会拥有志愿者,拥有志愿者数量超过50人的比例达到23.33%。因此,基层红十字会拥有完备的会员和志愿者队伍。在实地走访中发现,很多服务站点日常由志愿者负责运作,从事简单的服务登记和器具发放回收工作。此外,一些服务站点招募具备专业医学救护知识的个人会员和志愿者,充当应急救护培训的讲师。可见,红十字会充分发挥了志愿者的作用。

与学校和医院合作广泛且深入。红十字会在全上海16个区县均设置有冠名医院,并设立定点“上海市中小学生、婴幼儿住院医疗互助基金”,通过“低筹资、广覆盖”,构建起上海市少年儿童医疗互助保障网。红十字会冠名医院和少儿互助基金的设置,为广大少儿提供了“生命绿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另外,上海红十字会也积极创建学校红十字会,推动红十字会进中小学、进高校,以发挥在培养学生群体的人道主义精神、加强公民思想道德教育、促进学校素质教育、安全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因此,通过广泛且深入地与学校和医院展开合作,红十字会得以将青少年群体纳入服务范围,同时展现了很强的红十字会组织特色。

作者:范斌  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工作系教授、上海市社会工作者协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