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导航:首页 >> 人道救助 >> 正文

社会化传播的有益尝试

——写在《中国红十字运动知识丛书》第三辑出版之际

时间:2022-05-17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作为人道救助组织的“老字号”,中国红十字运动史中蕴藏着许多感人故事,为用之不竭的“富矿”,值得我们去深挖,去传承推广,让红十字精神走近大众。这是红十字文化社会化传播的重要载体。

为有源头活水来

在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六个核桃·读书慧”公益基金支持下,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以下简称“红研中心”)联手山东画报出版社、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分别推出了“中国红十字运动知识丛书”第一辑和第二辑各5种,受到读者欢迎,收到良好的社会效益。为此红研中心继续组织编写了丛书第三辑,包括《中国红十字会先师——吕海寰的故事》《战火中的人道——清末民初红十字会战地救护的故事》《为了中国的抗战——“西班牙医生”的故事》《最高贵的生命之恩人——中国红十字会国际医防服务队的故事》《为了非洲的旱灾灾民——援非募捐的故事》。聚焦“关键性”人物和“关键性”事件,“内”“外”结合,再现红十字运动风采,是本辑突出特点。

吕海寰是中国红十字会的创始人之一,清朝末年上海万国红十字会的创建、维持以及日俄战争救助行动的顺利实施,都倾注了他大量心血。1912年,他出任民国建立后的首任会长,直到1920年。他在中国红会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有目共睹。从《中国红十字会先师——吕海寰的故事》中,可以感知时代跳动的脉搏和中国红会创始、发展之不易。历史不会忘却。

战事救护彰显“天然本色”

红十字运动源于战地救护,救护是其与生俱来的天然禀赋,自然成为那个时代人道工作的“首务”。

《战火中的人道——清末民初红十字会战地救护的故事》截取1904年中国红十字会诞生至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期间战事救护的若干侧影,再现中国红十字会光彩照人的风姿,涉及的战争有催生中国红十字会“出世”的日俄战争、“改朝换代”的辛亥革命以及二次革命、豫皖兵灾、青岛之战、护国战争、护法战争、江浙战争、北伐战争等等。透过战地救护,让我们感悟着人道的力量,也对近代中国“多事之秋”的国情多了一分理解。

抗战时期,战地救护翻开新的一页。中国红十字会组建救护总队部,指挥全国各战区的战事救护,建立了卓越的历史功勋。在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里,有一支“国际援华医疗队”加盟,非常“抢眼”。他们共21人,来自波兰、罗马尼亚、德国、匈牙利、保加利亚、奥地利、苏联、捷克等8个国家,分三批陆续抵达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部所在地贵阳图云关。他们都不是西班牙人,却被称为“西班牙医生”或“西班牙大夫”,因来华之前他们都参加过1936—1939年西班牙反法西斯战争救护。《为了中国的抗战——“西班牙医生”的故事》讲述了他们从西班牙战场如何转场中国,用一腔热血奉献中国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救护事业,在中国人心目中树立起的不朽丰碑。

跨越国界展示人道力量

红十字会是国际性组织,开展国际人道主义救援是其应尽之义务。《最高贵的生命之恩人——中国红十字会国际医防服务队的故事》讲述在抗美援朝运动中,中国红十字会高举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人道主义旗帜,组织七支由666人参加的中国红十字会国际医防服务队跨过鸭绿江,义无反顾投身到抗美援朝的人道救护工作中。中国红十字会国际医防服务队被朝鲜人民誉为“高贵的生命之恩人”,当之无愧。他们和志愿军战士一样,是那个时代“最可爱的人”。

作为国际红十字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员,中国红十字会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更加积极主动参与国际救援行动,援非募捐就是典型案例。《为了非洲的旱灾灾民——援非募捐的故事》讲述20世纪80年代发生的“非洲近代史上最大的人类灾难”,影响36个国家,危及1.5亿人的生命,引起国际社会的严重关切。中国红十字会秉持人道天职,1985年开始了全国范围的人道募捐活动。这是中国红十字会自1950年改组以来首次大规模的全国性社会募捐活动。在红十字会精心组织下,全国各地民众踊跃捐助,迭起高潮,共募集人民币1387万余元,彰显出巨大的人道力量。

走出“围城”天地宽

中国红十字运动历史积淀丰厚,学界也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但学术成果如何转化使之走出学界“围城”走向社会,实现红十字文化社会化“传播”,引发公众兴趣,进而亲近红十字会,支持红十字事业,应该说还有很大的开拓空间。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组织编写“中国红十字运动知识丛书”,就是一种探索。

“讲好红十字故事”,弘扬红十字精神,通过重要历史人物、重大历史事件的挖掘,呈现一幅幅丰富饱满、多姿多彩、跌宕起伏的红十字历史画卷,是“中国红十字运动知识丛书”的立足点,也是红十字文化社会化传播的新路径,希冀这种传播方式能够受到包括红十字人在内的读者喜爱,尤其是对红十字青少年,或可成为他们备选的“课外”读物。

作者:池子华 苏州大学红十字国际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