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学校里的“生命教育课”
——记重庆市垫江县兰兰小学校红十字会
时间:2025-04-08
“我先去宿舍看看孩子们睡得怎么样,你先早点睡。”“我和你一起去,我也不放心。”每一个夜深人静的晚上,当重庆市垫江县兰兰小学校的孩子们睡着之后,校长邓兰和童应国夫妻俩都会拿着手电筒,细心查看孩子们的情况。
学校成立18年来,邓兰夫妻俩一直践行着“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努力让留守儿童学业有成,架起孩子与父母亲情的桥梁;努力让特殊儿童掌握生活自理和生存技能,帮助他们适应社会,为留守儿童和特殊儿童撑起了一片蓝天。
“把学生都当成自己的孩子”
2007年,垫江县兰兰小学校在高安镇成立。对于许多留守儿童家长而言,这所学校就是一个美好的留守儿童托管家园,校长邓兰和童应国就是孩子们的另一个“妈妈爸爸”。
留守儿童小芳(化名)的父母常年在外地打工,平日家里只有爷爷一个大人。刚进学校时,小芳不爱和同学打交道,喜欢一个人默默待着,上课被老师提问时,声音也很细小,眼神里透着胆怯与不安。邓兰夫妻俩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两人深知像小芳这样的留守儿童,内心极度渴望关爱与陪伴。于是,他们安排老师和小芳进行“亲情结对”帮扶,通过日复一日的关爱,小芳渐渐打开了心扉。在每周的“亲情电话”时,小芳也愿意和父母聊聊学习和生活。
起初,兰兰小学校只是一所专门为留守儿童打造的学校。后来,邓兰渐渐意识到,在农村还有一个最容易被忽视的群体——特殊儿童,这些孩子有些是天生残疾,有些是后天意外导致残疾。于是,邓兰夫妻俩通过当地残联的帮助,在学校专门开设特教班,招聘特教老师,解决特殊儿童“入学难、康复难”的问题。
“对每个孩子和家长负责”
“一次,我听说有位老师遇到学生发生意外不知道该怎么急救处理,最终耽误了急救时间,这让我感觉很痛惜,也给了我启发。”不能让悲剧在学校发生,这是邓兰和童应国共同的想法。
于是,夫妻俩来到县红十字会,了解应急救护知识,想找到一个能保障学生生命、健康安全的方法。当他们得知可以通过创建生命教育学校,向教职员工传授应急救护技能、向学生开展生命教育后,立即在县红十字会指导下成立了学校红十字会,建立了“三室一站一窗口一场地”的规范化制度化兰兰小学校生命教育基地。
自学校红十字会成立以后,校红十字会定期选派教师参加县红十字会举办的救护员和应急救护师资培训。现在,学校已有26名红十字救护员、4名红十字应急救护师资。
此外,学校还定期邀请应急救护培训师资为师生开展应急救护培训,在校园营造“人人学急救”的良好氛围。针对每个年龄段孩子的不同特点,通过开讲座、做游戏、情景剧、讲故事等形式,开展生命教育、心理健康、防性侵教育、防校园欺凌主题活动,提升孩子们的自我保护意识与能力。
“这条路,我们会一直走下去”
留守儿童小雨(化名)父母离异后各自组建了新的家庭,小雨脸上的笑容渐渐消失,跟同学的交往变少了,成绩也开始下滑。后来,学校通过一对一的生命教育心理辅导,慢慢打开了小雨的心结。
“自从我们开设了‘结对帮扶’‘亲情电话’和‘亲情聊天室’,给孩子们和家长增加一个沟通的渠道,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很多原本内向不爱说话的孩子都有了不小的变化。”邓兰欣慰地说。学校定期组织生命大讲堂、儿童心理戏剧表演、兴趣成长班、月度集体生日会等活动,并实施家校联动关爱等措施,全方位关注孩子们的心理健康。
2010年2月,为解决特殊儿童的入学难问题,学校向县教委申请成立兰兰小学残疾人智障班;2015年12月,为解决当时在校16名特殊儿童的康复难问题,在县残联的鼓舞下,学校申请成立了垫江县残疾儿童康复与教育相结合示范点,开启了“康教结合”的新征程;2016年9月,为巩固特殊儿童的康复教育成效,彻底解放特殊儿童家长,杜绝“5+2=0”情形发生,学校大胆尝试“康教托三结合”服务模式,收效十分明显。
残疾儿童小林(化名)是多重残疾2级,生活基本不能自理,不会握笔不会写字,父母离异后母亲将其“期托”在校。老师们通过一段时间的“康教托融合服务”,他的肌张力逐渐减少,还学会了独立洗漱、叠被子。看到他写出“林”字时,妈妈激动得流下了眼泪。
从最初面向幼儿招生的幼儿园,再到面向留守儿童、特殊儿童招生的小学,18年时间悄然过去,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邓兰夫妻俩最清楚。但每次看到孩子们天真灿烂的笑容,邓兰夫妻俩知道,未来还有更长的路要走,但只要孩子们需要,他们就会永不停歇地走下去。
龙娇